•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刘入源:乡亲心中的好“羊倌” 一手撑开致富路
    发表时间:2020-04-3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乡亲心中的好“羊倌”刘入源。受访者供图

     

      南流江源起广西大容山,江水自山涧流下,自北向南,一路汇注北部湾;江水所过之处,沿途聚集了诸多村落,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便是其中之一。穷困,一直是横在长江村的鸿沟,困扰着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直到2015年,长江村还有近两成的贫困人口。

      “这两年好啦,不少人都有了小楼房,荷包也鼓了起来。咱们这儿出了个好‘羊倌’带着大家富起来了”,村民口中的好“羊倌”叫刘入源,刚刚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他身材瘦削、说话干脆,乡亲们遇到问题,他总是有问必答,干事儿麻利迅速,走起路来健步如飞。

      与常人稍有不同的是,他的右臂终端没有右掌,干活儿全凭左手,可没有丝毫阻碍——尤其是他割起象草时的动作行云流水,左手拿起割刀,用右臂夹住草,左手持刀往草的根部一削,一把草便割下来,随后手脚麻利地将割下的象草捆好。“最开始进入养羊行业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做,割象草只是最基本的工作,久而久之就愈发熟练了。”

      实际上,熟练背后的辛酸鲜为人知。16岁时的一场意外,刘入源失去了整个右掌,“身体缺失所带来的伤害,远不止生理的伤痛那么简单。在常人眼中,我的未来都是模糊的。”断肢让他成了别人眼中的“另类”,从那时起,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把残疾的右臂放进裤兜里。

      “虽然我知道遮掩解决不了生活上的困难,但是一时间,心里总是接受不了。”是母亲的一席话点醒了刘入源,“别人能够做的,你要能够做到。别人不能做的,你要做得更好。”

      刘入源开始重新学习和自己的身体相处,他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用左手写字、吃饭。白天在书桌上画,晚上在床上画,吃饭的时候在地上画。两个月的时间学会了单手穿针引线、打结、缝衣服,还以优异的成绩从卫校毕业。

      可随即而来的就业道路,刘入源走得并不顺利,甚至遭遇了不少歧视和困难。“我在镇上打过工、卖过茶叶。2009年,听说养羊行业很挣钱,我就到当地的菜市场了解行情,发现羊肉价格是猪肉的三倍,并且基本靠从外地购进。”

      由于山羊喜欢干燥,而博白县的气候潮湿,并不适宜养羊,农户们的积极性也一直不高。“我当时基本是拿着全部的家当,三万五千元,来赌这个市场”,建羊舍,种牧草,走规模化养羊的道路,引进了第一批31头种羊开始养殖。此时的刘入源信心满满,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31头种羊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全部死亡。

      “至今,我都忘不了最后三只羊死掉的情景,它们就躺在地上,身上还温热,但都断了气。”三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怔怔地蹲在羊圈里,肩上还背着一捆新鲜的草。几年的积蓄,一下都赔光了。当时有人说:“人家好手好脚也养不好,你能养吗?你没有技术,你不要养了,跟人家养猪好一点。可我就想着健全人一天能做的事,我不信我十天做不了,健全人一次能做成的事,我不信我一百次还做不成!”

      搞清原因后,刘入源凭着不服输的性格和韧劲,四处拜访学技术、苦钻研,向亲戚朋友举债数万元,又购入31只羊,再度向不被人看好的山羊养殖项目发起挑战。

    刘入源在养殖场。受访者供图 

     

      那段时间,他把床搬到了羊圈里,几乎与羊形影不离。“白天,羊吃东西,我就蹲在旁边看;晚上羊睡觉了,我也睡在旁边。到最后,羊的每一个动作,发出的每一个声音,我都能知道它是饿了、冷了,还是准备生小羊了。”

      通过反复琢磨,刘入源发现,做好选种、防疫和羊舍羊群生活环境管理等工作是成功养羊的关键。为了在湿气过重的南方气候中仍然保持羊舍干燥清洁并通风,他想到了将羊圈建成高床结构模式,漏斗状的底部既利于通风减少了堆积发酵,又方便收集羊粪用作肥料,羊病少了,幼羊的成活率也提高了。

      一年后,30头羊变成了250多头,山羊出栏以后,他得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3万元。不到两年,羊群便繁殖到近1000头。2011年11月,他再次作出一个果敢决定,将近千头羊全部卖掉,贷款60万元引进努比亚种羊,并进行品种改良。改良后的山羊,个体大,抗病力强,更容易养殖,收益也更大。经过科学方法优化繁殖喂养,他的羊圈成为了玉林市最大的黑山羊养殖基地。

      2012年起,刘入源开始动员乡亲们跟他一起养羊致富。“一开始,没人相信,大家都愿意养猪养鸡,认为我们这里比较潮湿,养羊很难形成规模。我依靠自己养羊的成果耐心劝告,同时向乡亲们提供努比亚山羊的养殖技术。”

      那林镇太平村的村民李承德找到刘入源的时候,身上只有53元钱,可以说得上是真正的家徒四壁。李承德说想要养羊,刘入源便以50元的总价“卖”给他价值近万元的2头母羊和1头公羊,教给他养殖技术,他也很勤快,经常来学习。

      面对村民们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刘入源总是耐心指导,乡亲们发现自家羊的状态不对劲,就会拍一段视频用微信发给他,他看一眼就知道羊得了什么病,再把相应的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发过去。

    刘入源给乡亲们讲解养殖技术。受访者供图 

     

      2014年,刘入源成立了一家农牧养殖公司,采取自主经营、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的方式,仅让农民负责喂养和简单照看,就能旱涝保收。他对乡亲们说:“我们提供种羊给你,免费提供技术、提供防疫、提供饲料。你养大的小羊羔,我们保价回收,保证你有经济收入。还有一点就是,羊死了算我的。”

      实实在在的受益也让大伙儿喜上眉梢,当年只有53元的李承德有积蓄后,又陆续买了10几头羊,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规模。2016年,出栏130多头,收益约23万,发了“羊”财,盖了4层小楼。

      “我事业的成功,不是光靠我一个人,背后还有很多帮助过我的人。他们能帮助我这样一个残疾人,我很感恩。我现在事业小有成就,我也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看着身边富起来的乡亲们,刘入源又有了新的想法--要帮助残疾贫困户脱贫!2016年,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残联运作的“残疾人阳光扶贫项目”里,为100多户残疾贫困户免费发放种羊,“一头种羊一年能带来3000元左右的利润,这些钱也全部归农户所有”。

      如今,刘入源的农牧养殖公司已经有370多户农民加入到养羊大军,每户每年增收两万多元,1500人因此实现了脱贫。同时,博白县29个贫困村在他的带动下,通过养羊走上致富路,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达三万元以上。

      问起这次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感受,刘入源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虽然我只有一只手,但只要奋斗,一只手也可以顶天立地,只要努力奋斗,一只手也可以脱贫致富。哪怕现在,我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逸鹏)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