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让小土豆成为农民致富“金豆子”——记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刘长安
    发表时间:2021-01-07 来源:农民日报
     

      人物名片:刘长安,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5年,刘长安跟随京蒙挂职干部团队去内蒙古乌兰察布考察,看到有“中国薯都”称号的乌兰察布土豆年产量达400多万吨,但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守着土豆过着穷日子的时候,他觉得很可惜。以前他学的是农学,干了20多年农产品深加工工作,深知这里的马铃薯迫切需要以深加工技术来提升效益。

      经过深入考察和市场分析,刘长安坚定了在内蒙古投资发展的信心,决定在乌兰察布投资5亿元,上马马铃薯深加工项目。

      决定一经作出,北京凯达恒业公司(下文简称“凯达”)全体员工出于对扶贫事业的责任感,积极支持项目实施。可是要一下子拿出5亿元投资新项目,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为了筹措到这笔资金,除了把凯达所有资产全部抵押贷款,刘长安还把自己家、亲戚家的家当也拿来做抵押。员工们得知公司资金困难,也自发集资,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压力就是动力!只有把事干好,才能对得起员工对我的信任,才能让这里的农民过上好日子。”刘长安说。

      2016年4月,乌兰察布“薯都凯达”正式开工建设。当地10月就下雪了,施工期只有短短6个月,而按照协议是当年就要出产品,很多人根本不相信,甚至有人说这个公司是跑马占地来了。

      刘长安对大家说:“就是脱皮掉肉,也要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让怀疑我们的人看看,凯达就是要说到做到。”4月的乌兰察布,小风三尺土,大风漫天沙。要把30多个土建、国内国外的设备、装修单位协调好,同步推进,真是太难了。刘长安和大家吃住在工地,白天晚上连轴转,常常干到后半夜。

      年底,一座占地200亩,年加工马铃薯7万吨,年产值可达6.4亿元的加工厂,赫然出现在乌兰察布察右前旗那片荒地上。

      工厂建成了,但怎么才能更好地让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刘长安采取了多种长效造血扶贫机制,与合作社、大户和村集体建立了长期帮扶合作关系。

      目前,凯达先后与当地80多个合作社、大户建立了订单合作,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有5000多户农民参与种植。凯达以保护价收购,确保了农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年年都挣钱。

      同年,“万企帮万村”在全国贫困地区如火如荼展开,为了让更多的村集体增加造血功能,凯达先后与察右前旗、察右中旗19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结合各村特色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刘长安先后3次来到中旗东油坊村,和村委会一起商讨扶贫计划。最终确定帮村里成立合作社,60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000亩,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

      贫困户虽然挣钱了,但村集体收入还是零。于是凯达又出资110万元为村集体无偿捐赠拖拉机、植保机、马铃薯收获机等农机具,建立现代化农机服务队。在凯达帮助下,2019年该村村集体纯收入已超10万元。

      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凯达审时度势,结合国内国际双循环大背景,决定在乌兰察布建设中国最大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基地。4年多时间,凯达陆续建成休闲薯条、豆制品、法式薯条加工厂,又从北京引进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时建成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和50万吨马铃薯仓储交易中心等全产业链项目。2020年,这些项目80%以上实现投产,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巨变发生在短短5年间。从占地200亩扩建到现在的1400亩,从投资5个亿到现在计划投资32个亿,从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到现在的50万平方米,从一个工厂变为国家级马铃薯产业园,凯达带领着当地农民一路高歌猛进。

      截至目前,凯达已累计带动周边3万余人参与12.5万亩马铃薯、冷凉蔬菜种植,已帮扶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43人。产业园达产后可以实现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带动产业链产值24亿元,将有3万农户参与50万亩基地的种植。

      常有人问刘长安,你一个民营企业怎么如此热心扶贫?“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我们将不改初衷,在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行动中继续体现民营企业的社会价值和担当。”刘长安说。(邓保群)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