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最美人物
    松花江畔小站情——冯展好30年扎根荒郊小站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1-02-08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 彭冰 通讯员 刘晓娣

      

      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天气,即使不下雪,全国劳模冯展好日常巡检的踏板上也总有一层薄薄的冰霜。他手扶栏杆、迈着小碎步认真巡检的身影,早已成为同事们眼中不变的风景。

      30多年来,松花江畔的小草黄了又绿,身边的工友更迭了一批又一批,冯展好始终默默坚守在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采油十二队接转站集输班。

      “这辈子,我只想用心干好集输这一件事。”他说。

     

      不愿离开小站当干部

      在工友眼中,冯展好有些特立独行。

      1971年,扶余采油厂采油十二队接转站建站,那一年,冯展好正好出生,这似乎注定了他与小站的缘分。

      1989年,冯展好职高毕业,走进小站,成为一名集输工。白天蹲在现场学,晚上追着师傅问,由于特别能钻研,他很快掌握了岗位全部的操作技能,创下厂里个人独立顶岗的最快纪录。

      “我打心眼里喜欢这工作。”正式入职后,仅用1年时间,20岁的冯展好就当上了班长。在整个吉林油田,这都是件了不起的新鲜事。

      更新鲜的,还在后头。

      “小冯,过几天人事部门来考察,你要好好表现啊!”1992年的一天,队长拍了拍冯展好的肩膀,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原来,队领导看中他的人品和能力,向厂里推荐他到采油队担任副队长。

      然而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冯展好竟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这个人一根筋,只想干集输,不愿离开小站!”

      此后,冯展好多次谢绝走上干部岗的机会,扎根城郊荒野的小站,心无旁骛地打磨技能、攻克生产难题。

     

      “顺风耳”和“金算盘”

      冯展好所在的小站,所有接转设备全在室外,这给冬季生产带来极大难度。但在冯展好带领下,多年来,全站生产平稳运行,从未发生安全事故。

      “他有个特异功能,长了一对‘顺风耳’,对设备发出的声音特别敏感。”同事们说,冯展好只要在院子里走走,就能通过泵的“调门”,准确判断出运行状态,迅速发现异常并妥善处置,从而一次次安全隐患被发现、消除。

      其实,由于耳中总是充斥着装置运行的噪音,多年前,冯展好的听力就已大大减弱,旁人的闲聊,他常常“置若罔闻”,唯独对各种泵声“明察秋毫”。他说:“这是我和设备无数个日夜相伴得来的默契。”

      冯展好在工作中很“抠门”,总是“算计着”过日子,因此同事们给他取了个“金算盘”的绰号。

      站里有一台上水泵,与冯展好同龄,也是吉林油田最“高龄”的在用设备。“要不是班长精心照顾,以保代修做得好,设备早淘汰了。”班组成员说。

      为节省能耗,冯展好对多年的数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集输系统燃气降耗一体化”管理模式,累计增产燃气20多万立方米、节约燃气近14.7万立方米、节电26.6万度,年节能降耗额度近百万元。这套管理模式在全厂范围得到推广应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离不开岗位的“拼命三郎”

      “都年过半百的人了,干工作还是‘拼命三郎’的架势,一点儿不知道注意身体。”说起冯展好,家人的话语里透着怜惜。

      扶余油田实施综合调整改造时,接转站将原来的三管集输改造为两管集输。当时,系统状态极不稳定,冯展好连续七天七夜坚守岗位,直到摸清新系统“路数”,带领班组成员将流程全部学会,才放心回家睡觉。

      因过度疲惫,他这一睡就是48个小时,爱人怎么叫也叫不醒,吓得把冯展好的姐姐从老家找了过来。

      一个冬夜,室外零下30多摄氏度,锅炉阀门的盘根冻裂了。闻讯,冯展好立即赶到小站。更换阀门本是维修班的事,可冯展好不想让同事在大冷天遭罪,便自己闷声干起来。由于阀门不停往外冒水,很快,他的手套和衣服全湿了。两个多小时后,阀门更换完成,他的手脚麻木,整张脸都冻肿了。

      30多年来,冯展好很少休班,还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周末不去站里转转,心里就不踏实。“不是岗位离不开我,而是我真的离不开这个岗位。”他深情地说。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