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最美人物
    “爱心妈妈”伍雪玲:17年助上千名特殊儿童康复
    发表时间:2021-08-25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爱心妈妈”伍雪玲:17年助上千名特殊儿童康复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李缘

      近日,深圳市罗湖区晴晴言语康复中心主任伍雪玲在深圳开起了第二家康复中心。这家康复中心有些特殊,专门帮助那些有听力障碍、言语发育迟缓的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我是被成千上万的家长推着往前走,因为他们的孩子到正常的幼儿园无法适应。”伍雪玲说。

      22年前,伍雪玲的女儿晴晴有听力障碍,伍雪玲自己到特殊学校学习,然后在家帮助女儿康复,经过1年多的艰辛努力,她的女儿终于可以开口说话;得知伍雪玲的故事后,越来越多听障儿童家长找到她,希望她能帮帮自己的孩子。伍雪玲的康复中心成立17年以来,一共帮助上千名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她说,自己的目标是办一所让所有特殊儿童都能来就读的幼儿园。

     

      为女儿她辞职学康复训练 

      伍雪玲的女儿晴晴在七八个月大的时候,被确诊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听不见声音,也不会开口说话。她不想女儿一辈子都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于是辞去了工作,带着女儿四处求医。

      伍雪玲回忆,在女儿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伍雪玲一家才刚在深圳布吉买了房子。而当时安装人工耳蜗需要20万元,为了帮女儿装耳蜗,她决定卖掉这套房子。后来,在一家基金会的资助下,晴晴在2岁2个月大的时候植入了人工耳蜗。装上耳蜗的那一刻,女儿终于听到了声音,激动得大哭,伍雪玲知道,女儿能听到声音了,母女俩抱在一起激动地哭了。

      听到声音只是第一步,从可以听到开口说话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伍雪玲学了康复训练知识后一遍遍地教,终于在人工耳蜗开机两个月后,第一次听到了女儿叫“妈妈”。到了两岁9个月的时候,晴晴已经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样去上幼儿园了。后来晴晴上中学时成绩很优秀,伍雪玲始终没有告诉老师,女儿是一名听障儿童。直到有一次偶然聊天,老师才了解到这个情况。“老师说‘你怎么没告诉我她是一名听障儿童,这样我们也好帮助她啊’。我说,她不需要别人额外的帮助,我相信她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学习、生活。”

      

    伍雪玲和孩子们在一起。

     

      为家长她把副业变主业 

      随后,伍雪玲帮助听障儿童康复的“奇迹”开始在深圳传开。主动找她求助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当时,我的家中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前来上门请教,一开始,帮助孩子的康复训练就在我家中进行,我家房子也不大,经常都挤得满满的。邻居们都很好奇,说‘你家是做什么培训的,怎么这么红火?’”看着家长们热切的眼神,伍雪玲有了把帮助听障儿童开口说话从副业转为主业的想法。2004年,伍雪玲在深圳成立了言语康复中心,并以女儿晴晴的名字命名。目前,该中心平时固定100多名听障儿童接受康复训练。

      从听到声音到开口说话,这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常的同龄儿童一次就能学会的表述,这些孩子要反复训练上百遍才能学会。因为康复周期长,在康复的前两年,往往很难见成效,这让很多康复师都失去了信心。有一段时间,康复师跳槽流失很严重。“我们这边也不能给出很高的工资,毕竟我们这个康复机构还是带有一定公益性的。”那段时间因为康复师难招,伍雪玲都愁白了头发。

      在言语康复中心成立的17年来,伍雪玲一共帮助上千名特殊儿童走出了“无声世界”,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把康复教育作为使命 

      这些年,有太多特殊儿童的家长找到伍雪玲,希望她能帮帮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开口说话,或者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上幼儿园。每次看到家长们无助的眼神,伍雪玲的心里都很难过。“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终究要长大,他也需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我们的使命就是通过康复治疗,帮助这些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今年4岁多的阿彬(化名)经过10个月的康复训练,终于能和妈妈进行正常沟通了。在此之前,孩子除了会喊“妈妈”,甚至连基本词汇都不会说。阿彬的母亲为此专门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专门来到深圳协助孩子进行言语康复训练。阿彬的妈妈告诉记者,阿彬因为言语发育迟缓,到了4岁依然不会说话,平时和大人沟通主要靠用手指比划,这可愁坏了她。

      据阿彬妈妈介绍,刚到深圳时,她曾把阿彬送到普通幼儿园去学习,但学习了两个星期,孩子无法适应。无奈之下她只好把孩子领回家。在别人的推荐下,她把孩子送到了伍雪玲这里。当时中心里的课程已经排得很满,但看到阿彬都4岁了还不会说话,伍雪玲也很焦急。“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将来再想补回来就很困难。”伍雪玲说,为此她专门调课,尽快为阿彬安排了康复老师。

      直到现在,阿彬的妈妈依然忘记不了孩子会说一整句话时她激动的心情。“阿彬以前最多只会说两个字的词汇,但到这里3个月后,孩子简直成了话痨。”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孩子回到家,抱着她说:“妈妈,我最爱你了,明天下课你早点去接我好不好。”那一刻,她的心都融化了。经过10个月的言语康复训练,原本只会喊“妈妈”的阿彬已经和正常孩子一样可以开口说话。阿彬的妈妈准备在今年9月份把孩子送到普通幼儿园去,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去生活、学习。

      “我为什么要开第二家康复中心,因为来找我的家长实在太多了,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场地根本忙不过来,也收不了那么多学生。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想过来做康复,但因为老师的课程排不过来,只好让他们等待排期。新开一家康复机构,我们就能帮助到更多家长了。”伍雪玲说。

      

    伍雪玲和女儿晴晴。 

     

      甘之如饴的“伍妈妈” 

      从事特殊儿童康复教育这么多年,伍雪玲也积累了不少心得。她说,在孩子康复过程中各种阻碍都有,但最大的困难来自家长信心不够坚定。她表示,很多听障儿童如果在有效期内得到专业训练,康复率能达到90%以上。“帮助一个孩子,实际上就挽救了一个家庭中的三代人,为整个家庭减负。”伍雪玲坦言,正是因为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社会意义大,她才始终甘之如饴。“我教过的孩子,刚开始都不会说话,长大了以后他们都叫我‘伍妈妈’。正是这一声声‘伍妈妈’,支撑我跨过一道一道难关。”伍雪玲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听到这么多孩子在人生中第一次喊出“妈妈”。在她教过的孩子中,年龄最大的目前已经上大学了。

      一直以来,伍雪玲都用自己的故事鼓励家长,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我也会带晴晴参加一些慈善演出,让大家看到晴晴虽然有听力障碍,但是也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唱歌跳舞。”伍雪玲说。

      由于人工耳蜗费用高昂,后期耳蜗维护还需要一定成本,一些困难家庭往往负担不起。近年来,为了帮助更多听障儿童重获“新声”,伍雪玲通过募集资金为15个孩子解决了人工耳蜗问题,为100多个孩子补贴康复费。这么多年下来,她累计共向困难学生发放康复金100余万元。

      这些年来,尽管孩子们在伍雪玲的康复中心康复效果显著,但不少孩子恢复听力后,上幼儿园时还是会有困难。“比如,有时候他们可能比正常孩子稍微慢半拍。”为此,伍雪玲一直有一个心愿,想自己办一所幼儿园,让所有的特殊孩子都能在这里上幼儿园。“我想让我们的孩子们康复后直接在我的幼儿园就读,这样再经过3年的康复,他们就能适应小学的节奏了。”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