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评论
    果未熟不可登盘
    发表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桑林峰

     

      处理各类事情,都要等待时机成熟。若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往往会结出“苦果”。

      清代魏源所著《默觚》一书,极具为学和理政的智慧。其在《学篇十三》中论述了时机成熟的意义:“禾未熟而登场,获者弃之矣;果未熟而登盘,食者吐之矣。是故治之因者,政之熟者也;俗之庞者,化之熟者也;功之成者,虑之熟者也;名之归者,德之熟者也。政未熟而急求治,治必乱;化未熟而急变俗,俗必骇;虑未熟而急图功,功必阻;德未熟而急知名,名必辱。”这段话告诉我们,催熟的瓜味道不甜。不管是为学还是理政,都必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万万不可激进冒进、过头过火。

      我们常说瓜熟蒂落,这是一般规律,也是客观条件成熟的结果。如果成长未到一定阶段,计划还没考虑周密,就想着有完美的呈现,往往会适得其反。这就像果实一样,未成熟就端上盘来,必然会被人丢弃。

      柳宗元曾写有《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借用树的生长给出了为政做人的警示。郭橐驼种树成活率高,就在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相反,一些人种树难以成活,主要是心太急,违背了树之天性,“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不给树木成活的时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在柳宗元眼中,从政做人和这种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倘若不停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必然种不出“好树”来。

      事实证明,客观条件成熟与否,对从政和教化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枫桥经验的发展成熟,还是发展推广晋江经验等,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与探索,最终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正因如此,这些成熟的成果、遵循规律的经验,才能长久地产生影响、发挥效力。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每位党员干部都应当思考和掌握的为政课题。1947年,邓颖超带领土改工作组到河北阜平县二区细沟村搞试点。午饭时分,有位性子急的同志到伙房,在馍馍还欠火候时,就忙着揭开锅盖,结果,大家吃了一顿夹生饭。饭后,邓颖超针对当时土改工作中出现的“急性病”,以“馍馍熟了再揭锅”的道理,启发大家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土改政策,克服急躁情绪,使得与会人员豁然开朗。邓颖超同志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避免急于求成的做法,依然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反思、学习和效仿。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吸收借鉴。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不重视客观条件,为了所谓“政绩”,大干快上、急功冒进,妄图把果实“催熟”;有的急于求成,一项工作刚部署,一个做法刚试点,就让下边报经验、找亮点;有的好大喜功,给工作抹上“催熟剂”,不愿夯基石、打基础,总想着在自己任内作出“成果”,搞出了不少半成品。诸如此类,完全忘记了“政未熟而急求治,治必乱”的劝诫,留下来的不是些“虚花苦果”,就是些“包袱欠债”。

      扎实成绩的取得,来不得速成品、夹生饭。潜功也好,显功也好,皆离不开下足实功,都要遵循客观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当前,如期高质量完成各项既定目标,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党员干部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精神,又要有科学求实的作风;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防止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只有这样,才能少些折腾、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使各项工作任务都能真抓实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