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评论
    让课程思政成为育人“精品课”
    发表时间:2020-06-29 来源:党建网

    王锁明

     

      日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从部分地区、部分高校的探索实践转化为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高校的制度性举措。这就要求所有高校以及每位教师、每门课程都要找准发力点,发挥好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

      做好推进动员,确立全程育人理念。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落实好的根本任务。但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或是高校学工队伍的任务。这极易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所有教师不应只是知识和能力的“授业者”“解惑者”,还应成为品德和价值的“传道者”“引领者”,其实质是要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这有助于改变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德的偏见,顺应了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为此,高校首先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提高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他们确立全课程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努力发挥教书育人功能。

      找好价值支点,挖掘课程德育资源。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积极探索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内涵。这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首要和核心。广大教师要自觉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把育人放在首位,确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深入思考课程内容,着力寻找与专业伦理、职业操守、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元素的触发点或融合点,挖掘蕴含在课程内容中的德育资源,把深藏于显性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价值意义等育人内涵提炼出来,并通过典型案例的设计运用,在专业教学内容中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借助如盐入味、润物无声的隐性方式,自然而然地实现课程思政的任务要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用好课堂教学,发挥专业隐性效应。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类课程也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思政课要用好,其他课程也要用好。在全课程育人理念下,高校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都要承担育人功能。有专家指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可以说,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更高期待,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在确保专业课程教学水准的前提下,各门专业课都要将育人内涵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深入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发挥好专业课程隐性的德育功能。

      搞好培训研讨,提升精准融入能力。如何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高度融合,并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求实精神、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这些都跟广大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高校必须以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为目标,重视对广大教师的日常培训教育,增强他们对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认同,引导他们确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从而达到寓价值观引导于课程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要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课程思政专题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广大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提升他们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使价值塑造内生为每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贴标签”“两张皮”式的生搬硬套,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

      抓好品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主体,他们的言传身教是课程思政最见成效的方式,也是课程思政能否成功的关键。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至关重要。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精神境界和师德师风,对青年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广大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恪守师德规范,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旨趣,自觉地把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相结合,不仅要知德更要注重行德,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这也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