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评论
    方向明 主义真 学问高 德行正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发表时间:2022-06-13 来源:学习时报

    李 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这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确了职责使命,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以此作为立身之本。

      方向明,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解决好为什么人做学问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对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学问。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来源于人民实践创造,哲学社会科学是人民群众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的工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个人学术追求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紧紧联系在一起。

      主义真,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破解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联系,为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指明了道路,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便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并以其为思想武器,有力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照搬教条,而是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当前,最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与任务,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学问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善于用理论回应和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解答中国发展现实,回应大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深刻洞察社会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归根到底就是原创能力和水平。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味模仿,邯郸学步,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及时研究发展中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揭示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主动设置议题,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造符合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

      德行正,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品德高尚,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首先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想信念出现偏差,学术管理体制还存在缺陷,学术评价机制不科学,学术监督惩处机制不完善,导致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人无德不立,立德是立言之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不能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相辅相成的,是树立良好学术道德的基础。“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学习时报》2022年06月13日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