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以新发展格局引领新型全球化
    发表时间:2021-02-03 来源:天津日报

    孙景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能仅仅把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理解为应对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的被动之策,而应当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将其理解为中国重新塑造与世界关系的主动选择,其目的是依托国内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以高质量发展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进而以高水平开放引领新型全球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一、世界大变局与新型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于,总是将发展建立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和掠夺基础之上,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无法实现包容性发展,容易导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引发国际关系上的封闭对抗,形成观念上“你输我赢”或者“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

      新型经济全球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通过寻找各国利益的结合点扩大合作,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经济全球化建立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让经济全球化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是21世纪的重要时代特征,正在从根本上重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处空间和格局。两种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是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的关键所在,决定了是让经济全球化重新回到封闭对抗、剥削掠夺的基础上,还是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2020年,中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作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强调立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有利于开启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二、立足国内大循环 于变局中开新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欧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加速衰落,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数据来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这七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已经下降到50%以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则超过了50%。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表明,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已经无法在原来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得到有效解决。只有摒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积极树立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打造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共同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在世界大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将是世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变局加速变化。不仅国际贸易、投资、消费陷入衰退之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蔓延也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能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有利于抓住科技变革的重大机遇,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既为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也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立足国内大循环推动创新发展,有利于发挥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发挥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做到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补齐短板,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另一方面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但是也应当看到,核心技术一旦脱离了它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上下游不衔接,就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形成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立足国内大循环推动创新发展,还有利于发挥中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潜力巨大的经济优势,依托国内大市场重塑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各环节,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推动全球创新版图的重构和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

     

      三、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

      新发展格局的主体是国内大循环,但其指向却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为了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后,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又可以为中国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强大支撑,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中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进而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形成更加稳定更加平衡的全球经济大循环。

      一是利用好国内市场,通过继续扩大市场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全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建议》提出,要通过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新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建议》提出要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这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中国坚定推进自由贸易、积极实现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的一贯立场,说明中国切实致力于在包容、开放、共赢的基础上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

      二是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世界向更加平衡、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强调各方平等参与、风险共担,不搞“封闭制”,不用破坏式方式搞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共同繁荣发展,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和世界普遍交往的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回应了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心声。目前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而《建议》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础上,通过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推动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发展,为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释研究”(20JD71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