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四重维度
    发表时间:2021-02-08 来源:人民论坛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政党,其自信的底气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积累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来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的鲜明优势;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与其他政党的比较中彰显的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政党自信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最有理由自信”。政党自信是党对自身历史、现状、理论、实践、能力、价值、品格、信仰的客观认知与评价,是党融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正能量的精神力量,是党智慧和力量的凝聚与展示。政党自信贯穿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没有政党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没有根本引领和基本依托,会失去“根”与“魂”。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底气来源何处,本文将从历史维度、主体维度、比较维度和现实维度分别加以阐释。

     

      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党是一种历史范畴,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政党自信的首要立足点在于承认政党历史,并尊重和正视政党历史,这也是政党自信生成与发展的重要根基。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经坎坷、历经磨难、经受考验,但这也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仰、信念和信心,为砥砺政党自信奠定厚实的基础。

      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百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并经过反复的实践与检验,确证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与强大生命力的百年。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不断联系中国实际,创新理论、完善制度、丰富实践。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百年是历经无数艰难曲折后走向伟大胜利的百年。从小小红船的艰辛初创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遵义会议的生死转折到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从建立新中国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到新时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远景擘画,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百年是为中华儿女自由、民主、幸福和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不懈奋斗的百年。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积贫积弱、饱受欺凌到新中国成立后实现民族独立,再到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图景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命的,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彰显的,是在积淀治国治党的宝贵经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不懈奋斗中逐步显现的。

     

      主体维度:中国共产党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的鲜明优势

      第一,理论优势。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表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光荣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更是表明中国共产党善于理论创新,将党的初心和使命融于伟大的精神谱系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实践智慧和心血,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与精神财富。

      第二,政治优势。与其他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而又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的政治理想,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使命溶于自身的血液中,并因此生成与壮大了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力量来源。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让人民群众真正地当家作主、翻身解放。

      第三,组织优势。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大组织力的政党,能够广泛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服务。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始终继承发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不断将党支部建在农村里、街道上、工地、学校和企业中,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上下贯通、科学严密,分布广泛、结构合理、宗旨先进、信仰坚定的组织体系,不断拓展党支部建设的覆盖面,不断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力量。

      第四,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优势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构建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善于挖掘制度资源,才保证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平稳运行。

      第五,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性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就是坚持群众路线,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维护人民利益,才能最终赢得民心,取得革命胜利。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忠心拥护。

     

      比较维度:中国共产党在与其他政党的比较中彰显自信

      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相比,具有思想的先进性、政治的先进性、革命的彻底性和行动的自觉性。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一己私利,其价值追求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为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国内的政党组织并非只有中国共产党一家,当时全国共有300多个政党和类似政党的政治团体,可以说是“政党林立”。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革命斗志最坚定,革命信心最坚实,革命斗争最彻底,最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其他政党组织经过多次分化改组,最后绝大多数也逐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相比,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确保党对一切工作领导,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垮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丢掉民心、丧失政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政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执政党自身的建设,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一些特权阶层把党的权力变成了谋利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放在核心地位,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跳出了历史周期率。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相比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能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集中一切力量,利用一切资源,团结人民,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疫情风险考验的治理能力。

     

      现实维度: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增强了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狠抓经济建设,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努力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国民人均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当时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随后,中国共产党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更是远超同期的其他国家,而且这种增长持续时间长、增长质量高、增长结构合理,被称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2020年,全国330多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按照现行标准消除绝对贫困。如今,中国在航空、5G、高铁、基建等领域引领世界潮流,成为外汇储备、货物贸易、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商品消费、外贸流入第二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从低收入国家一跃变成了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共产党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提升决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制度,健全民主体制,把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略。通过广泛协商民主保障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选举,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公平正义、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更具历史底蕴和生命活力。对此,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中国大趋势》中提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将挑战西方民主政治,因为它实现了民主,却没有陷入政党恶斗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与智慧,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中坚定政党自信。不管在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科学内涵、思想精髓、精神实质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人民诉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道德文化、思想修养、社会治理等契合相通。2011年1月17日,一则醒目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代广场户外大屏幕上不断播放,全方位展示当代中国的成就,以及以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精神,向世人展现出了一个繁荣发展、文明进步、安定和谐的国家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也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逐步树立了勇于承担责任、互信共利、包容兼并、文明正面的国家形象,提高了中国软实力。

      (作者徐建飞,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研究员)

     

      【注: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1949—1956)”(项目编号:20FDJB004),2018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8JDSZK143),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0ZD002)阶段性成果】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