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发表时间:2023-06-08 来源:辽宁日报

    田鹏颖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深刻认识“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自深层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逻辑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认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创造了根本思想前提。

     

      深刻认识“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都是彼此成就。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代的,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深刻认识“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探索“中国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来自于中华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展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又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深刻认识“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两个结合”是我们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永恒魅力,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世界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来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欧洲,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则在整个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乡在中国,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阔视域则是整个人类。我们既要在“第二个结合”中,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动,又要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主动,从而让“第二个结合”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成为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深刻认识“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在21世纪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中。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激励着亿万人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昭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气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以百姓心为心”的品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折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蕴藏“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深度融通,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极大增强了亿万人民的精神力量。既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又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