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学习园地
    塞罕坝,习近平为何如此关注
    发表时间:2021-08-2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  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习近平总书记为何格外关注这里?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与您一起体会。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2021年6月27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总书记倡导“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17年,习近平专门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习近平高度肯定“塞罕坝人”长期以来的坚守和奉献,为塞罕坝精神深情点赞。

      让总书记动容的塞罕坝,背后是时代的风云变迁和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

     

    建场前,塞罕坝是一望无际的荒原。(资料照片)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这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土地,几十年前却是荒寒遐僻、黄沙漫漫。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经常受到沙尘暴的影响。原国家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的坝上地区建立大型国营林场,来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

      1961年,工作人员在坝上考察了3天之后,在红松洼一带找到了一棵生长旺盛的天然落叶松,证实了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由此,林场的地址选在了塞罕坝。

     

    林场选址时发现的“一棵松”。(资料照片)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同年9月,369名创业者,从四面八方集结,其中有不少大中专毕业生。他们一路高歌北上,奔赴塞罕坝。

      上坝后,困难超乎想象。

      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76天。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但是,“塞罕坝人”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为了进一步提高植树效率,他们根据当地地势不平的特点改良了植苗机,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改进了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

     

    当年马蹄坑机械造林幼林地。(资料照片) 

     

      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职工们相拥一起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此后,塞罕坝造林全面开始,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濯濯童山逐渐披绿。

     

    塞罕坝机犁沟整地造林。(资料照片) 

     

      一棵树繁衍出一片“海” 

      数十年来,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造起了超百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使当地森林覆盖率提升到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华北地区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创造了把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塞罕坝林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体现。林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区域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年社会总收入达6亿多元,有力推动了周边乡村脱贫致富。

      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绿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蕴含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塞罕坝实现的“绿色蜕变”,是中国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的经典案例之一。

     

    2021年6月27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习近平心中的这一盘“棋” 

      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走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心中始终有一盘着眼长远的“大棋”。

      在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目标更明、标准更高、力度更大。

      习近平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习近平亲临塞罕坝考察,既是对“塞罕坝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肯定和鼓舞,更是对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再一次明确宣示。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