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好书
    葡萄美酒映照改革开放:宁夏作家推出37万字纪实文学《贺兰山东麓》
    发表时间:2023-03-27 来源:宁夏党刊公众号

       

    《贺兰山东麓》  樊前锋  著

      

      诗人说,“蚕在吐丝时,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来。” 贺兰山东麓橡木桶流出的,还有一条无形长路,一条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捷径,向世界披告了一个奋斗的中国,一个开放的中国。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贺兰山东麓,是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世界公认的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既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又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日,反映宁夏葡萄酒产业的长篇报告文学《贺兰山东麓》,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指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发端于宁夏一个穷困而偏远的国有农场,如今是当之无愧的具有改革开放标志元素、符号气质的产业之一,亮眼地登上了国际大舞台。本书作者、青年作家樊前锋认为,葡萄酒是一种特殊媒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它的发展历程一路感知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简介

      樊前锋,1982年生,陕西富平人。宁夏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闽宁镇记事》《闽宁山海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乌金裂变的宁夏启示》及人物传记10余部。担任大型文献纪录片《闽宁纪事》总撰稿。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2022年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内容简介

      这是继《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乌金裂变的宁夏启示》后,作者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全书以国家的改革开放为背景,以国营玉泉营农场从事特色种植、探索发展葡萄酒产业为抓手,生动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者深入贺兰山下的葡萄园,采访200多人,历时1年创作完成此书。全书37万字,共分紫色葡萄染绿荒漠戈壁、玉泉营:大产业起步的小地方、国人的口感与酒厂的困顿等8章,每章互为关联,总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记录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地方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的历程,讲述了四十年两代人在贺兰山下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接续奋斗的动人故事,讴歌了干部群众开辟全新产业与创造幸福生活的初心与勇气。

     

      目 录

      

     

      精彩节选

      “玉泉营很可能种出葡萄来!”谭以智说,“想来也巧,十几年前,我在宁夏农业建设第十三师工作,有一次去西邵办事。西邵人烟稀少,总共没有几户人家,我路过时见一户人家的院门敞开着,院里搭着葡萄架遮出了一院子的浓荫,红彤彤的鲜食葡萄一串一串挂下来。我忍不住上去打问,主人家说已经卸了上千斤葡萄,伸手摘了一串儿给我尝,味道甘甜可口,让我难忘。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情景总在我的梦里不断出现……我今天上午在各队看的时候还在想,西邵离咱玉泉营不远,也就七八公里路程,西邵过去有零星的庭院种植,我们使一把劲儿,玉泉营应该可以实现大面积种植。”

      大家心里一怔,觉得新场长越说越离谱。

      在场的班子成员全是搞技术出身的,对葡萄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葡萄,中国最早记载它的文字就在《诗经》。古代原生葡萄,又叫山葡萄或野葡萄,《史记》与《汉书》中称其为“蒲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进欧亚种植葡萄的技术,招徕酿酒艺人,尝试酿造葡萄酒。西域葡萄酒酿造技术传进中国,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是在唐代。此时,鲜食葡萄在宁夏北部有零星的庭院种植,而酿酒葡萄一株没有。

      “玉泉营可以尝试!”谭以智动情地说,“如果引进鲜食和酿酒两大类苗木,种活鲜食葡萄,可以向市场提供鲜食水果;种出酿酒葡萄,就设法建一座葡萄酒厂,发展葡萄深加工。葡萄若是种成功了,咱们农场就能摆脱困境。”

      大家听得面面相觑,在谭以智的“天方夜谭”中,没有人敢吭声了。在场的班子成员和技术骨干都知道,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想提高农作物的单产,要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必须认真研究土壤。玉泉营农场地处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区域。洪积扇,是河流或山沟的洪水流进平坦地势后,由于坡度骤减、水流冲刷力降低,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玉泉营这一片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土壤属于淡灰钙土、洪积沙壤土,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大家心里嘀咕着,谭场长初来乍到,为何提出种葡萄呢?这块土地适合种葡萄吗?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