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杂志
    努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发表时间:2022-11-16 来源:2022年第10期《党建》杂志

    信长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青海是民族工作大省,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不断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1年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青海的民族工作有基础有特色有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青海工作,心系各族人民、情注高原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都对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青海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践路径。

      青海承东启西、联疆络藏、邻川接甘,古丝绸之路青海道举世闻名,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之称。自古以来,青海就是保障西部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战略要地。新时代,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青海是三江源头、“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民族自治地方面积达98%,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融合的典型地区。长期以来,青海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发展在青海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全国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党委总揽创建工作,率先建立民族团结专项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率先实施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着力推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将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探索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经验”,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指示要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青海各族群众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开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凝聚起了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中共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同志,先后17次争取尖扎县昂拉部落千户项谦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党领导民族统一战线和执行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我们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青海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马家窑文化等与中原仰韶文化一脉相承,河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湾彩陶、喇家遗址、热水墓群等都展示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昆仑文化、格萨尔史诗、热贡艺术、唐蕃古道等文化价值,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文化符号,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办好文物展览,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彰显自信。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2010年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无私援助下,一个社会主义新玉树屹立在雪域高原之上。如今,玉树各族群众普通话交流更加普遍,服饰更加多元时尚,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正向着现代化迈进。我们实施文明城市、文明校园、文明村镇等创建工作,大力宣传功勋人物、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开展科普行动,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各族群众文明素质。

     

      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千百年来,汉、古羌、匈奴、月氏、鲜卑、吐蕃、吐谷浑、回、蒙古、撒拉等民族和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发展,推动了青海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各族群众“走出去”“走进来”的流动融居趋势更为明显。多年来,我们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发展,全省近20万各族群众,走进全国300多个城市开起拉面店,其意义不仅在于创造了一个百亿级的产业,更在于依托这个产业与当地群众和睦相处、和谐生活。“一碗拉面”既是“致富面”,也是“团结面”,唱响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合唱”。我们深入落实推动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既支持各族群众赴省外务工经商、就学就业、安居生活,也为省外群众到我省旅游考察、投资兴业、工作生活等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城市民族工作,让各族群众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

      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重要指示,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成110个社区“石榴籽家园”,建立社区民族之家,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等联谊活动。健全有利于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的政策举措,推动形成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丰富精神文化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

      讲好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莫河骆驼场各族群众组成的驼工队伍,战风雪、斗严寒,舍生忘死运粮援藏,为和平解放西藏、修筑青藏公路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各族农牧民响应党的号召,仅用10天时间就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以实际行动有力支持了国防工业基地的建设。我们不断挖掘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启动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进一步讲好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故事。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各族群众欢聚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 李勇摄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我们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推动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先是着力推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进而努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构建起了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共建的大创建格局,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3个,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2100多个。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全面持久深入开展创建工作,探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工作,构建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系统观念统筹协调推进。我们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稳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改善、精神文化引领等工作协同发展,提升“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水平。注重调动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特色亮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各族人民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我们坚持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持续推进“法律七进”。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我们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把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适时转化为民族工作政策法规。

     

      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瞄准“双循环”格局下国家之所需、青海之所能,加强盐湖资源高效开发和新能源基地建设,增强青海在资源能源领域服务保障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把握国家政策导向,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打牢发展基础。

      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绿色发展指明的方向路径。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江河流域保护和发展,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守护好“中华水塔”,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双碳”行动,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全面落实“四地”建设行动方案,打好青海特色产业这张牌,高起点培育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旅游、康养等富民产业,规范设置、调整优化生态管理岗位,让各族群众捧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长江源、班彦、果洛藏贡麻等易地搬迁村,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发自内心地感谢总书记、感恩党中央。我们着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落实“十四五”支持青海省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方案,提升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锻造一支政治坚定、热爱群众、履职尽责、作风过硬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扎扎实实推进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

      (作者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