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杂志
    匠心逐梦——记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潘从明
    发表时间:2023-02-21 来源:2023年第2期《党建》杂志

    谢晓玲 姚宏华 陈晏波

     

      “你知道73吨小麦、15吨对虾,能交换些什么吗?”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潘从明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不禁感慨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废待兴的中国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不得不用这么多物资从国外换取仅仅500克铂族贵金属。这些贵金属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天宫升空,蛟龙下海,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这一个个大国重器,一旦缺少了它们都将无从谈起。”

      潘从明所说的铂族贵金属因其特有的导电、延展等性能,被用在导弹、卫星等装备和产品的核心装置上,是稀有的战略性新型材料。

      1958年,在甘肃河西走廊东部一个叫金川的小镇,我国地质工作者的探矿锤唤醒了沉睡亿万年的龙首山宝矿,探得储量位列全球第三的大型镍矿。

      “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金川人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从聚宝盆里除去98%以上的矿渣,把1%左右的‘宝贝们’提取出来。”潘从明说,“我是一个幸运儿,有幸参与其中,将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建设的神圣事业。”

      

    自学成才的“土专家”

      1996年,从技校毕业的潘从明进入贵金属冶炼厂从事贵金属冶炼工作。“我国贵金属资源非常有限。你们只有用心学好技术,才能把这些宝贝提取出来建设祖国。”刚进厂,老师傅的一席教导,让潘从明既欣喜又惶恐。

      欣喜的是,自己即将面对一个五彩斑斓的贵金属世界,投身于产业报国的大军中;惶恐的是,学铸造专业出身的他对此一窍不通,面临机遇同样充满挑战。

      道不变、志不改,不会就学!自此,一向要强的潘从明就和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一道道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相应的物料配比较上了劲。

      从堆积如山的矿渣中,提炼出藏身其中、含量极低的铂族贵金属谈何容易。仅仅涉及的800多个方程式,就令这个“门外汉”茫然而不知所措;更为棘手的是,其中七成以上问题无法从书本资料中找到答案,只能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因此,上班的时候,潘从明一有时间就抓紧向师傅请教,将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细节以及师傅们讲解的重点内容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下班后,他捧着“天书”一样的专业书籍一本一本啃,记下了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

      有道是勤能补拙。1年拿下蒸馏、9个月拿下铂精炼、6个月拿下钯精炼……很快,潘从明从同批进厂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贵金属冶炼的行家里手。

      一次,生产进入关键阶段,物料成分却发生了变化。继续干,怕出差错;不干,会影响后续生产进度。

      “按5.2公斤加。”正当师傅犯愁该加多少试剂合适的时候,潘从明拿出了自己计算的数据。看到大家疑惑的神情,他坚定地说:“我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算过了,不会错。”老师傅也从未遇到过类似情况,大家只能按潘从明的方法试试。没想到结果出来后,指标非常好,工友们不得不对眼前这个自学成才的“土专家”刮目相看。

      

    练就掘金“绝技”

      铂族金属钯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被应用于诸多涉及国家战略的尖端领域,而钯冶炼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战略物资保障的安全性。

      潘从明刚参加工作时,钯精炼仍然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传统工艺。铂钯经萃取分离后,需经过多步的还原、溶解等过程,才能衔接后续工艺,整套流程十分冗长,操作也很繁琐。

      在一遍遍的精炼过程中,潘从明常听到师傅抱怨:“钯的精炼周期实在太长了。”身为党员的他听在耳里,急在心里,他说:“国家需要贵金属,作为党员就要带头攻下这个难关,这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一刻也不能耽搁。”正是在这种坚定信念的影响下,潘从明一头扎了进去,潜心钻研了起来。一次翻阅书籍时,一则铜产品的冶炼方案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念头由此闪入潘从明的脑海:既然铜氨络合物可以用盐酸直接溶解,那么钯氨络合物呢?如果可以,是不是就能直接衔接后边的工艺从而缩短流程,解决钯精炼周期长这一难题?

      有了想法后,潘从明立即付诸行动反复试验,然而却收效甚微。师傅也对他说:“放弃吧,我干了快一辈子了,也没见过谁用酸将钯盐溶解过。”但潘从明不肯放弃,苦苦寻找突破的方法。他尝试调整酸的加入方式、浓度等,并在加酸的过程中一点一点不断加温,终于,在煮沸的那一刻,钯盐完全溶解了!

      这一刻,潘从明的心情也如沸腾的溶液一样沸腾起来。他的技术创新,简化了钯的精炼流程,极大地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初尝技术改进喜悦的潘从明从而更加痴迷于学习,继续向着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发起进攻。

      从液体中提取贵金属需要经过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控制指标都会让液体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深红色—紫红色—血红色—黄红色……借助一双敏锐的眼睛,他在浑浊的液体中,观察着其中极其微妙的色彩变化,甄别和捕捉着那些若隐若现的贵金属分子。

      同时,创新依靠团队,需要人才。26年来潘从明凝聚合力,发扬党员团结奋斗的精神,带领团队在一次次艰苦攻关中砥砺前行,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数万次的反复试验,潘从明团队研发出了一套稳定可靠、经济环保的新型贵金属提取工艺。经过改良,冶炼提取次数比过去缩减了一半,颠覆了沿用30多年的传统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颜色判断法”作为铂族金属精炼师的绝技与绝活,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大国工匠”栏目向世界推广,潘从明也因此成为仅凭溶液颜色就能准确判断99.99%产品纯度的传奇工匠。

      

    勇攀事业新高峰

      “我国铂族金属内部原料中贵金属含量贫乏,而且成分极其复杂,杂质元素高达20多种,是世界之最,提纯难度极大。”潘从明说,从金川镍矿渣中提纯一克贵金属,要经过反复提纯精炼,如果没有一套先进的提纯工艺技术,是很难实现的。同时,作为战略性资源,国外同行对贵金属核心提取工艺相关信息进行技术封锁,可以借鉴的资料少之又少,导致贵金属全萃取工艺始终难以完善。

      潘从明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他想,高精尖技术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书本上找不到的答案,那就自己琢磨;书本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那就根据经验自己来写。

      潘从明主动承担起《金川铂族金属高效分离与精炼新工艺研发与应用》科研创新项目,经过近3年的反复试验探索,终于彻底打通了贵金属全萃取工艺,增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萃取溶液时不得不采用的化学沉淀提取方法污染大、金属回收率低,有很大局限性。

      潘从明带领大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关论述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大家聚力攻关的信心和决心。为了提升萃取工艺的水平,潘从明和同事们没少想办法,但屡试屡败。在前进中学习,在困难中坚持,在失败中爬起,无数次的挫折并没有让潘从明停止探索的脚步,他把收集来的各种资料摆在床头当作睡前读物,坚信一定能从中找出答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晚上,潘从明无意间翻阅笔记时突获灵感,由此萌生了新思路。

      此后,潘从明带领工友们经过近2000次反复试验研究,最终筛选搭配出了合适的试剂和与之匹配的工艺。2020年1月,由潘从明主创的《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成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由此成为西部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一线产业工人,实现了走向国家最高科技奖台的“工匠梦”。

      多年来,潘从明带领他的团队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9项,完成各类创新项目228项,取得国家授权专利36项,攻破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瓶颈,力主建成了一整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贵金属生产系统。

      为了增强创新团队综合实力,他发挥劳模工作室优势,主动承担技艺传承工作,将自己的“绝技、绝活”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工友、徒弟。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做好岗位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利用好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平台,激励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让具有活跃思维的优秀年轻人集聚到产业工人队伍中来,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我盼望更多的徒弟能成为国家栋梁,登上比我更高、更远的山巅。”

      金石不渝,川流不息。在一代代金川人的拼搏奋斗下,如今的金川,早已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让金川成为甘肃的窗口、祖国的骄傲,让金川扎根祖国、走向世界,是每一个金川人的梦想,更是潘从明毕生的追求。

      “心中有梦,才能奋力拼搏。”为了心爱的事业,为了祖国的铂族贵金属事业,潘从明全身心投入,甚至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聘干机会。“在工人岗位上一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我感恩这个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好时代,作为一名一线产业工人和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能够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贵金属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我深感骄傲和自豪。”潘从明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产业工人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工匠精神的推动者、创新创造的实践者、振兴发展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甘肃日报社驻金昌市记者站;金川集团新闻中心;兰州大学)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