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杂志
    南泥湾: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发表时间:2023-03-27 来源:2023年第3期《党建》杂志

    高子果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这首家喻户晓、优美动听的《南泥湾》,反映的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轰轰烈烈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斗争、夺取胜利”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的疯狂进攻、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等原因,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经济困难。如何解决部队生存问题但又不加重人民负担,已成为党中央当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生动而深刻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随即,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此后,党中央多次作出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指示,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人员和人民群众响应号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0年5月,朱德从华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在协助毛泽东指挥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十分关心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情况。朱德看到,边区的“财政经济建设虽有某些成绩,实在入不敷出,以致几月来未发一文零用,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于是,朱德提出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军垦屯田政策,“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的建设,也改善部队本身的生活”。为选择一个理想的屯田区域,朱德先后多次考察南泥湾,并向毛泽东建议调三五九旅在此地屯垦。毛泽东听完表示同意,并连声称赞:“这件事你朱老总抓得好,抓得好哇!”

      在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后,朱德找到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对他说:“部队参加生产后,不仅可以补给部队生活,增进军民关系,还可以使指战员得到锻炼。南泥湾开发是块硬骨头,啃起来困难较大,希望你们发扬红军的传统,用大家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业。”王震当即拍着胸脯表示:“党中央定的事我有啥说的,就是再硬的骨头也要把它啃下来!”

      1941年春,党中央关于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命令下达后,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等人再次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这为三五九旅开发改造南泥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1941年3月起,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豪情壮志,唱着“开荒好似上火线,要使陕北出江南”的英雄战歌,分批进驻南泥湾,开始了屯田南泥湾和加强边区南线防务的重要任务。

      刚来到南泥湾时,迎接指战员的是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当时的南泥湾,是一个荆棘遍野、兽逐鸟飞、荒山臭水的烂泥湾。除了恶劣自然环境外,战士们还面临着没有房子住、粮食不够吃、劳动工具紧缺的难题。

      战士们面对这样的恶劣条件,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提出“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口号。没有房子住,他们一边用树枝搭建窝棚,一边沿着山崖开挖窑洞;粮食不够吃,他们就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或者挖野菜、找榆树皮、打猎、捉鱼等;没有生产工具,他们就想方设法收集废铜烂铁,自己打造;洗衣服没有肥皂,他们就用皂角和草木灰凑合;战士们穿的衣服经过汗浸雨淋、荆棘撕扯,破烂不堪,很少没有补丁,他们风趣地说:“别说补得不好看,又省钱来又耐穿”……战士们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片黄土地上打响了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

      在开发改造南泥湾的过程中,全旅领导带头,官兵平等,旅长王震立下“全体参加生产,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军令状。王震带头参加开荒,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参加劳动,就连下部队检查工作,也总是扛着镢头。一把镢头一身泥。一位外国记者感叹:“他的双手和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像个庄稼人。”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把团部搬到山顶上,白天劳动,晚上办公,有一次患了重病,大家让他下山休息,他却说:“不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开荒任务,宁死也不离开山头。”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成为广大指战员的光辉榜样。领导们的榜样作用激励着战士们,他们一个个干劲十足,互相比拼,开展劳动竞赛,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起早摸黑,你追我赶,往往天不亮就上山开荒,到了天黑还不肯收工,三五九旅为此不得不定出罕见的“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的劳动纪律。

     

      “陕北的好江南”

      延安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战士们在劳动中不断进行新创造,总结新经验,使开荒纪录日日上升。经过几年的垦荒屯粮,三五九旅做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到1944年,产粮3万多石,达到“耕一余一”,真正实现了粮食全部自给,经费自给。

      此外,为全面解决部队的供应问题,三五九旅在坚持农业为主的前提下,还组织开展多种经营。他们兴建了纺织厂、制鞋厂、肥皂厂、造纸厂、榨油厂等,只要是部队需要的就千方百计自己生产。在部队将士的艰苦努力下,昔日满目荒凉的“烂泥湾”变成了“粮食堆满仓,麦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的“陕北的好江南”。

      党中央一直关心着南泥湾垦荒屯田运动的开展。1942年4月中旬,朱德与贺龙一行视察南泥湾,称赞南泥湾建设搞得好,是“陕北的江南”。同年7月,朱德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同去南泥湾视察,并赋诗《游南泥湾》,其中有“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等句。

      1943年秋,毛泽东听说南泥湾大丰收,抑制不住兴奋,立即和任弼时、彭德怀来到南泥湾视察,他们认认真真地把南泥湾参观了一遍,又亲切地和在田间劳动的战士们交谈。午饭时,还吃了战士们用自己生产的蔬菜和副食做成的各种各样的饭菜。毛泽东高兴地对王震说:“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这句话惹得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毛泽东话锋一转,又说道:“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在党中央、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南泥湾的大生产实现了生产自给、丰衣足食,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部队也兵强马壮,战斗力大大增强,很好地完成了守卫延安南大门、保卫党中央的任务。同时,有效减轻了边区人民负担,有力推动了敌后各解放区广大军民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西北局称赞三五九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

     

      新时代“陕北的好江南”

      走进如今的南泥湾,变得更加不一般。新时代的南泥湾人,在南泥湾精神的感召下,扛起新时代的“老镢头”,继续自力更生之路,并向着新领域不断开拓“垦荒”,南泥湾也成为人民追寻历史记忆、体验山水风光、感受乡村魅力的首选之地。

      80多年前,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南泥湾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里有供游人参观的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红色旧址及场馆,还有农垦教育基地、军垦教育基地、金盆湾青少年研学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南泥湾分院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学员在这里感悟红色历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初退耕还林以来,南泥湾的百姓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始植树造林。父辈开荒,用镢头向荒山野岭要粮食,是为了丰衣足食;后辈种树,用科技给荒山野岭披绿装,是为了日子更美好。两代人使命不一样,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劲头没有变。如今的南泥湾,山清水秀、天蓝云白、稻花飘香,林草覆盖率达87%,还建起了陕北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白鹳、黑鹳、金雕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野大豆、沙芦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随处可见,这样的美景令人陶醉。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优秀企业也在这里落地开花,为当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现在,走到南泥湾的农场里,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生态农场等高科技的引入,使南泥湾不再是“犁铧锄头看天吃饭、面朝黄土汗砸八瓣”,老区人民也挑上了农业科技“金扁担”。

      南泥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荣共生,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老窑洞摇身变成了“陕味”民宿,热炕、土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石墨烯地暖、天然气灶等。农民在开发建设当中受了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今日的南泥湾正在阔步走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