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杂志数据库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发表时间:2024-08-01 来源:2024年第8期《党建》杂志

    黄汉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代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整准确全面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一是健全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发展机制。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

      二是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关系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而自动调整。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活力。完善科研院所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将技术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转移获得收益的分配制度。

      三是发展壮大耐心资本。要发展股权、债券、创业板、科创板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长期资本市场,为不同发展阶段和类型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资本支持,更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同时,改善长期资金的投资环境,为长期投资者提供更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投资环境和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增强对耐心资本的吸引力,支持长期投资和耐心资本健康发展。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40%,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多个行业,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有效激活,亟须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云服务与应用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速泛在、智能敏捷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数据共享,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设施支撑。

      二是完善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提升数字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优化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

      三是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鼓励领军企业通过战略引领、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变革和组织架构优化,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日常运营与业务模式中,实现生产销售全过程智能化和精准化,推动数据驱动和场景落地,促进企业全面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四是完善现代化数实融合治理机制。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完善数据资源管理,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激发数据要素活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强化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法治化建设,制定出台促进和规范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构建适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

      

    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3年的5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一是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数据统计体系尚不健全,部分相关重要统计数据缺乏,企业、部门之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要着重推进服务业统计改革发展,完善统计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优化服务业核算。

      二是完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机制。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快速增长可赋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三是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当前,文旅、餐饮、数字等服务消费成为扩消费的主动力,202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达到45.6%,同比上升了1.1个百分点。应持续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性生活服务,推动生活性服务市场供给更加丰富多元,进一步释放生活消费增长潜力。

      四是破除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的隐形障碍。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市场准入限制较多、开放水平不高、监管能力滞后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障碍。为此,要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审批程序,推进服务业准入审批事项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大力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进入和经营成本,支持经营主体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筑牢国家安全底线,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根基。

      一是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当前,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城乡区域差距较大,城市防洪排涝、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应急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智能化改造缓慢等问题,亟须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规划,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区域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和供给结构,科学统筹、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二是健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机制。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完善各领域新型基础设施之间的技术融合、互联互通和智能交互机制,促进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整合利用。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宏观管理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有限、融资工具较为单一、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畅通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门槛,并健全中央与地方投资联动机制,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机制。

      四是深化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政策优化和体制改革。新型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之一,我国应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大国优势,强化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从大国走向强国。要着重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必须完善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相关体制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一是健全产业基础再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坚持点链协同、系统思维,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进行全产业链持续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单位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设计、材料开发、工艺开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推广等方面开展协同攻关,构建全链条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机制,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二是健全产业链多元供应和优化布局机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和关键产品,加快绘制重点产业链精准合作图,建立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库,通过国内供应链能力提升和加强国际技术贸易合作,持续推动采购来源多元化、运输通道多元化、产业链合作网络化来对冲风险。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增强我国产业链发展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和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保障大宗商品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

      三是健全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优机制。支持企业家通过创造新模式、运用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壮大一批产业生态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主导作用的领军企业。实施全链条培育路径,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清单,加快培育一大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企业。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郭慧)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