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史学习教育
    既是政治战又是外交战的第二次炮击金门
    发表时间:2022-11-03 来源:学习时报

    邢玉国

     

      第二次炮击金门,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978年年底,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在海、空军力量配合下,奉命对盘踞在厦门以东大、小金门岛的国民党军发起的一系列惩罚性作战行动,又称“8·23”炮击金门。这是海峡两岸70余年对峙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军事行动。

     

      内外因素促使最高层定决心

      引发第二次炮击金门作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美蒋联合对新中国的挑衅。1950年代,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当局,在美国支持下,经常以金门、马祖为跳板,派兵袭扰福建厦门等沿海地区,并从空中轰炸东南沿海及内地城市,甚至飞到闽浙粤赣皖等省及云贵高原进行侦察袭扰活动。1955年3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生效后,美国每年向台当局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至1958年,仅援助飞机就达千余架。二是为了支持中东国家的反美民族独立斗争。1958年7月15日,美国出兵干涉中东人民反对亲美政府的武装起义。8月22日,联大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通过了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第二天,解放军便开始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三是国内形势的需要。通过炮击金门,能够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国家各方面建设。

      7月17日,毛泽东作出7月25日炮击金门的决策。随后,解放军各参战部队迅速向东南战区集结。8月20日,最高层定下决心: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把它封锁起来。

     

      “隐真示假”初战获奇效

      为避免暴露作战企图,参战的解放军东海舰队鱼雷快艇大队全体人员一律着陆军军装,以“陆上行舟”方式,从上海铁路输送隐蔽抵达厦门并进入码头;空军采取低空飞行、无线电静默、逐步推进方式,向东南沿海各机场隐蔽转场;已部署到位的各炮兵部队,则采取“在凡是金门守军可观察到的公路段,白天大批后撤、夜间再闭灯返回阵地”等方式,迷惑台当局和驻金门的国民党守军(据之后被俘的国民党特务供述,当时还真以为解放军只是在搞演习)。而且前线指挥部要求,在炮击开始前,所有火炮一律不准试射。

      8月23日17时30分,随着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石一宸一声令下,解放军前线炮兵部队400余门火炮同时开火。这天正好是星期六,炮击开始时刻又正是金门岛上守军开晚饭时间,金门“防卫部”正在举行宴会欢迎“国防部长”俞大维。炮弹准确倾泻到金门“防卫部”驻地北太武山翠谷营区等预设地域,击中其指挥机关、通信系统和指挥观察配系,以及港口、营房等目标。持续2个多小时的炮击,解放军共发射各类炮弹近3万发。“国防部长”俞大维被弹片击伤,金门“防卫部”两名中将副司令当场毙命,另一名中将副司令重伤3天后身亡。此轮炮击共毙、伤国民党军官兵600余人,击伤大型运输舰1艘,初战达到了奇袭的效果。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外交战

      炮击封锁金门,打击对象是国民党军。但炮战开始后至9月初,云集在台湾海峡附近的美军舰艇就达71艘。如何对待美军介入,是个政策性很强的外交问题。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关于12海里领海权的声明。之后中央军委命令各参战部队:航空兵要坚决打击进入大陆上空的国民党军飞机,海空军要在确实不误击美舰、美机和有把握胜利的原则下作战。为试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底线,7日,当美舰第一次为国民党军舰护航进入金门海区时,毛泽东下令:一是照打不误;二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结果炮声一响,美舰便迅速撤离到公海观望。

      围绕放弃还是坚守金马,美蒋矛盾日益尖锐。蒋介石要求美协防金马,美却要求蒋在沿海岛屿减少驻军,直至撤走。为了不给美逼蒋从金门撤军找到借口,在10月初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了让蒋军留在金门、马祖,反对美国霸占台湾合法化的斗争方针。之后,炮击金门作战随即由“全面封锁”转入打打停停,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新阶段,炮击金门的目的转向配合外交斗争、反对美国干涉我国内政。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到台湾与蒋介石会谈,中国政府遂决定再次炮击,以抗议美介入台海事务。1960年6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解放军炮兵又奉命在其抵达和离开台湾时,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示威性炮击,共向大、小金门滩头及空旷无人地区发射炮弹6.8万余发,数量和火力比“8·23”炮击还多、还猛,以此宣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美干涉我国内政的严正立场。

     

      “打停结合”的政治战

      1958年10月6日,中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体,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即日起,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金门岛上的军民可以充分运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文告的发表,标志着炮击金门行动进入以政治外交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阶段。在夺取福建沿海制空权的空战中,空军司令刘亚楼曾向参战部队强调军委的政策:台湾海峡的斗争属于中国的内政,由于美国的介入,已成为复杂的国际性问题。因此,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

      《告台湾同胞书》发布后,由于美舰仍为国民党军舰护航,中国政府决定提前恢复炮击。但同时确定了“四不打”方针(不打机场、码头、海滩和船只),只是希望国民党军能够长期固守。10月31日,中央军委又进一步充实了“四不打”的内涵,即逢双日对任何目标一律不打,逢单日可略微打点炮(一般不超过200发)。炮击金门逐渐演变为一场特殊的、旷日持久的政治仗:政治上有利则打、无利则停,打的规模、打和不打的具体目标,完全服从政治需要。甚至打和停的时间,竟然还有声明在先。这种战法,在古今中外战史上亦属奇闻。这种特殊的炮击方式一直持续到1978年年底。

     

      软硬结合的攻心战

      和解放军战史上的其他战役战斗相比,炮击金门最大的不同就是交战双方无接触,且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炮击行动抓住金门诸岛面积小、距离大陆近的特点,有效发挥了解放军炮兵强大的火力优势,给岛上国民党守军以强烈的心理震撼。一位国民党老兵回忆当时的炮击情景:“我刚给脏衣服抹上肥皂,炮弹就铺天盖地地飞过来了,打得太准太猛,营区里亮光闪闪一片烟尘,大地像装了弹簧似的一跳一跳的,抖得人都站不住。弟兄们根本没有防备,四下乱跑着躲避。”与武力打击紧密配合,解放军还采取了一系列心理攻势。《告台湾同胞书》和《再告台湾同胞书》,内容深明大义,情真意切。解放军还在厦门、大磴、黄岐半岛等地建立了有线广播站,有效音程达6—10公里,大金门岛以东30%的区域、小金门50%的区域均能听到广播。解放军还正式组建了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使用闽南语和普通话对台轮替进行广播。软杀伤与前线炮兵打打停停的节奏巧妙结合,及时宣传了中共中央的对台政策主张,揭穿了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坚定捍卫了“一个中国”的立场。

    网站编辑:张璋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