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纪念
    长征中的宣传思想工作:战士剧社在战斗中成长
    发表时间:2021-10-19 来源:前线客户端

      在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历史上,红一军团的战士剧社曾写下光辉的一笔:战火中诞生,战斗里成长,战旗下磨炼,特别是在万里长征中,经受了艰苦卓绝的考验,以出色的宣传鼓动工作,在凝聚红军力量、鼓舞将士士气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功绩。战士剧社如战地黄花,顽强、质朴却别样鲜艳……

     

      从贴标语到演文明戏 

      战士剧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井冈山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了发动群众,一支支红军宣传队活跃在乡间村落。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及湘南农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即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人民军队所独有的宣传组织形式——红四军宣传队应运而生,正式纳入了部队编制。红四军宣传队由三十人左右组成,团宣传队由三至五人组成,营连的宣传组至少配有两名宣传员。宣传员都是从连队中挑选来的年轻活泼、口才流利、政治上积极进取的班长和战士。部队每到一地,宣传员就忙开了,贴布告、写标语、走街串户搞调查……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在会议决议的第四部分《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中,正式确定了红军宣传工作的总任务,充分肯定了宣传队的作用,给红军宣传队带来无限生机。毛泽东曾亲自指导宣传队员如何根据农民兄弟的特点通俗易懂地写标语、搞调研。红四军宣传队有一首自己编写的歌,反映了当时开展宣传工作的情形:宣传队,不简单,放下背包就宣传。转大街,走小巷,红绿标语贴满墙……

      红四军最初演戏完全是一种娱乐形式,以后逐渐发展为文明戏。1930年10月上旬,红四军攻占了吉安,胜利的喜悦使战士们忘却了连日转战的疲劳。时值中秋佳节,按照惯例,宣传队员们把几条毯子一围,搭起“戏台”,唱起花鼓戏。时任红四军政委的罗荣桓也来观看,大家都憋足了劲儿,使出浑身解数展现才能。但没想到,散戏之后,罗政委把大家留下,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演戏不能只让大家哈哈一笑,我们的文化娱乐要围绕着红军的政治任务来开展。不能光演才子佳人的花鼓戏,能不能编演打倒封建的文明戏呢?譬如我们打土豪、分田地,红军行军打仗,都可以编进戏文。我们的战士和苏区群众看了就会受教育,一出戏就是一堂课啊!”

      响鼓不用重锤。为了完成罗政委交给的任务,大家迅速行动起来。没有剧本自己编,没有道具自己做,先商量好一个剧情大意,排演时即兴发挥,短短几个月里,先后编演了《土豪取债》《广州暴动》《阶级决战的胜利》《五四运动》等十几个剧目。演员方面,青年委员肖华当时才16岁,会吹笛子,《小放牛》是拿手戏,在打土豪的戏里常扮演长工的妻子;秘书处秘书童小鹏眉清目秀,举止文雅,扮演丫鬟体态轻盈,惟妙惟肖;罗荣桓的通讯员梁必业,个子不大,扮演红军战士或青年工人、农民很有激情。

      1930年11月,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八个纵队十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军政治部迅速召开宣传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阐述了红军“空室清野,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强调要搞好对红军和苏区人民的反“围剿”政治动员工作。宣传队赶排了活报剧《活捉敌师长》和话剧《空室清野》,于12月23日,在红四军粉碎敌人“围剿”动员大会上首次演出。

      之后,又在红一方面军总部召开的军民誓师大会上演出。这大概是戏剧史上最独特的一次演出。1930年12月25日清晨,在芦木峰下小布河畔,临时搭起了主席台。主席台两侧,悬挂着毛泽东亲自拟写的对联。上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红军战士扛着钢枪,赤卫队员扛着梭镖,群众高举红旗,一万多人云集会场。毛泽东做慷慨激昂的动员,分析了红军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克敌制胜的八大有利条件,提出要“诱敌深入”,让敌人钻进红军布下的“口袋”。在响彻云天的口号声中,文明戏演出开始。

      话剧《空室清野》以闹剧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国民党军在苏区搜不到粮、寻不到水、处处碰壁、丑态百出、陷入四面楚歌困境的狼狈景象。当演到一个白匪士兵从水缸里拎出一个臭马桶时,全场哗然大笑。如果说,这个戏体现了演员们的高度想象力,那么,在以后的反“围剿”斗争中,这种想象变成了现实。

      “打进东固山,金子银子用箩担”,这是张辉瓒用以鼓舞国民党士兵的口号,而他们进入苏区的遭遇却如同困在荒凉的沙漠,别说柴米油盐,连舂米的砻头都不见踪影,只得吃田里的生谷子。这出戏形象地宣传了我军“坚壁清野”的战略方针,成为保留剧目,在以后历次反“围剿”斗争中久演不衰。

      活报剧《活捉敌师长》的剧情是苏区军民诱敌深入,伏击制胜,擒获敌师长。没想到,仅仅过了五天,龙岗一战,果然活捉了张辉瓒。战士们高兴地说:咱们的文明戏真是演神了!之后这个戏便更名为《活捉张辉瓒》。

     

      从宣传队到战士剧社 

      经历几次反“围剿”的考验,红军宣传队在不断成长。第四次反“围剿”之前的除夕之夜,宣传队员在一座庙前的空地搭起戏台,挂上一盏在战斗中缴获的汽灯当做照明设备,四周点起篝火,开始了别开生面的迎新年演出。红一军团的指战员们坐在台下观看话剧《庐山之雪》。这个戏是红军宣传队在中央苏区演出的第一个大型四幕话剧。编剧是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和宣传部部长张际春,剧本没有详细对白,靠演员在排练时即兴发挥。剧情大意是,蒋介石坐镇庐山,指挥“剿共”,连续三次“围剿”惨遭失败,只好聘请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助战,再次向中央苏区发动进攻。红军组织反击,一举打下南昌城,即将杀上庐山。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就像庐山上的残雪,在春天的阳光照射下,很快融化消尽。正义战胜邪恶,胜利永远属于红军。

      导演罗瑞卿为排演此剧付出很大心血。在军团政委聂荣臻支持下,他动员了军团主要首长登台扮演剧中的红军指战员。这种别具匠心的大胆设想以及所获得的成功,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都算是首创。他自告奋勇扮演蒋介石,童小鹏扮演宋美龄,李卓然扮演德国顾问赛克特,宣传部部长张际春和业余文明戏演出队全体成员全部登台。虽然只排演了一天时间,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这样一个大型剧目便“闪亮登场”。包括军团长林彪、政委罗荣桓都以红军首长身份亮相。全剧接近尾声,一名红军指挥员向司令员报告:“敌人被我们全部歼灭了!”这时候,台上台下群情激愤,欢呼声、鼓掌声经久不息。

      红一军团主要首长登台演出,这对部队文化娱乐工作和文明戏演出活动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鼓舞。《庐山之雪》以象征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命运,在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前夕,起到了战前思想动员的作用。这大概就是红军战斗文艺的魅力所在吧。

      1933年初,红一军团在黎川进行整编,罗瑞卿调任一军团保卫局局长兼军团俱乐部主任。上任不久,他组织了文化娱乐训练班,从部队中挑选了十几名年轻的战士当学员。训练班的活动主要是排戏,歌剧《扩大红军》是当时排演的第一个剧目。编剧是从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归来的李伯钊,剧本被大家视为苏区的“阳春白雪”,罗瑞卿担任导演。预演时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之后又排演了罗瑞卿编剧的话剧《谁给我们痛苦》,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也收到良好效果。

      那段时间,红军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要在村子里做一番调查研究,然后将剧中人物的姓名改为当地人的姓名,剧情稍加改动,套进新的内容,演出效果非常好。群众看了都说:“红军真神了!才来三天,就把我们这里的事情编进戏里了!”

      3个月后训练班结束时,又吸收了部分机关文艺爱好者,正式组建了红一军团剧社。当时,红四军宣传部办了一个油印小报,名字叫《战士报》。黎川整编后,《战士报》成为红一军团的机关报。因此,剧社也就命名为“战士剧社”。从此,红一军团的舞台缀上由舒同题写的“战士剧社”四个耀眼夺目的大字。

     

      从战地鼓动棚到会师胜利歌 

      1934年10月,红一军团跨过于都河,告别中央苏区父老乡亲,实行战略转移。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抵达湘江东岸。湘江像一条巨龙,横卧在红军面前,对岸是国民党依靠湘江天然屏障精心设立的第四道封锁线,140多座碉堡虎视眈眈。

      由于“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红军在战斗中陷于被动。战士剧社接受了在湘江之滨设置宣传鼓动棚的任务。这是红一军团宣传队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创造的一种行军途中宣传方式。每当行军队伍疲惫不堪时,也正是宣传队最活跃的时候。他们在路旁用布扯起一个棚子,插上红旗,在这里喊口号、说快板、唱歌。行军队伍远远看见红旗,立即就来了精神。长征开始后,开展这种大规模的宣传鼓动工作,还是第一次。这种方式后来在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办的《红星报》上做了宣传,在全军推广。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人民拥护真正多。红军打仗真英勇,粉碎国民党的乌龟壳……”在湘江边的麻子渡竖起一杆红旗,红军宣传队员唱起嘹亮的歌。战友们实行强渡时,红军宣传队继续为他们鼓劲,唱起《胜利反攻歌》:“战士们高举着鲜红的旗帜,奋勇向前进!配合那全国的红军,实行总的反攻!创造新的根据地,大家要努力!”在宣传队员的歌声中,渡江部队在江心激流中形成宽阔的“大坝”,向着对岸一步步延伸……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神奇地四渡赤水,在蒋介石坐镇的贵阳城下虚晃一枪,便挥师直逼昆明,而红军主力则调头北上,挺进金沙江。红一师宣传队又在金沙江边设立了鼓动棚,放声高歌:“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它水深江流急,更不怕山高路又长……铁的红军勇难当,胜利地渡过金沙江!”在胜利的歌声中,红一师按一团、直属队、二团、三团顺序,全部渡过了金沙江。

      翻越夹金山的路程更艰难。这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当地老百姓讲“连老鹰都飞不过去”。但千难万险难不倒红军战士。虽然时值六月盛夏,但在雪山脚下已经感到寒气逼人。攀登路上,红军宣传员时而唱歌谣,时而引导大家猜谜语,时而打起竹板唱起临时编写的鼓动词:“翻山顶,看本领,比比哪个是英雄……”当战士们冻饿交加想找个避风的地方歇息时,宣传员们又大声疾呼:“同志们,山顶不能停留!不活动会冻僵的,同志们加油呀,翻过山就是胜利!”就是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夹金山被红军战士征服了!

      翻过夹金山,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在雪山脚下的懋功组织了一场联欢会。战士剧社重整旗鼓,赶排了一出话剧《一只烂草鞋》。剧本是红五军团宣传部部长黄镇创作的,表现的是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队伍,一直追到金沙江边,却只捡到一只烂草鞋,无可奈何,望江兴叹。这出戏歌颂了红军战士的机智英勇,嘲讽了国民党军队的拙劣无能。演员们滑稽幽默的表演,引起一阵阵哄堂大笑。

      会师之后,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战士剧社举行了专场演出,演出剧目是在中央苏区颇受欢迎的《老先生教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来观看演出。演到滑稽处,毛主席发出爽朗的笑声,给战士剧社演员们以极大的鼓舞。

      1936年元旦,是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后的第一个新年。红一军团在延长县开了一个热闹的军民联欢会。本想准备演出几个成形的剧目,但长征途中,为了减轻负担,原来收藏的油印剧本和手抄本都丢失了,现编又来不及,情急之下,只好从唯一留存的歌本中挑选了两首歌颂长征的歌曲,其中之一是《长征小调》。《长征小调》类似《四季歌》风格,12个月每月一段,形象再现了长征整个过程,有些唱段在长征路上就传开了。

      另一首是《长征胜利歌》,为红一军团宣传部部长肖向荣所写,内容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会师。歌曲套用了《春天的快乐》的曲谱,歌词是:

      中央红军,胜利反攻。出发自江西,十二月长征。历经险山恶水,战胜白军与团匪。冲破了重围,踏遍了十一省,行程两万五千里,大小五百余战,都打垮了敌人,计算起来,溃敌四百一十团。英勇的红色英雄,无坚不摧。终于到达陕北苏区,会合红十五军团,粉碎了三次“围剿”,胜利向前进!

      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这两首歌由战士剧社唱响,一直唱到抗战初期。长征结束后,战士剧社开展在陕北苏区进行慰问演出,持续了一个多月。演出活动增进了军民团结,密切了与陕北苏区群众的联系。经过万里长征的战士剧社,展现了新的风采。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