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纪念
    《民族日报》社旧址
    发表时间:2022-01-25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民族日报》社旧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后渚村(原鹤村),原为何家祠堂,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四合院式,面积约为300平方米。

      《民族日报》是抗战时期浙西抗日前线影响较大的一张四开铅印报纸。它名义上虽由国民党浙西行署主办,早期实际领导权实则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并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浙西进行抗战宣传的主阵地。

      1937年12月,黄绍竑第二次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在全国抗日情绪日益高涨之际,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形势下,主政浙江的黄绍竑急于办一份报纸,作为舆论宣传工具。此想法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的支持。1938年底,中共浙江省委文委书记骆耕漠、浙江省委在金华的负责人徐洁身开始物色报社负责人和置办设备,由中共地下党员王闻识具体落实。明确“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办报立场后,这份报纸被命名为《民族日报》,坚持“团结抗日的基本原则,并面向游击区”。黄绍竑决定由王闻识任社长,王闻识以社长名义聘请中共地下党员张若达、陆鲁一、毕平非、单建周等到报社工作。

      1939年1月5日,《民族日报》正式创刊,创刊誓言为“用文化特有的武器,来配合政治进攻,粉碎敌人伪文化侵略”,社址定在离浙西行署所在地西天目山不远的於潜鹤村何家祠堂。“民族日报”四个字,是从孙中山先生手迹中收集而成的。《民族日报》社先后有工作人员60余人,其中共产党员有30余人。报社设有编辑部、经理部、印刷厂,编辑部下设电讯室、资料室、校对室。1939年7月,在中共浙西特委的领导下,正式建立中共民族日报社特别支部,由社长王闻识任特支书记,特支委员有毕平非、唐若堤等,各部室的负责人大多为共产党员和一些进步人士。

      1940年9月,《民族日报》发行量由创刊时的两千册,骤增至一万册。《民族日报》的影响力让国民党顽固势力惶惶不安。国民党浙西行署下令改组《民族日报》,同时撤改报社领导班子。1940年9月,为时势所迫的王闻识发表《告浙西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书》,辞别《民族日报》。在共产党的积极影响和争取下,继任社长曹天风和乐培文仍然承袭和坚守了团结抗日的办报主张。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后,二人相继被迫辞去社长职务。

      1941年3月,《民族日报》社迁往西天目山。4月15日,报社被日机轰炸,重迁回鹤村。12月,国民党浙西行署再次下令改组报社,并大肆搜捕报社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血腥的镇压中,19人被捕,12人壮烈牺牲,《民族日报》完全被国民党右派控制。1944年,报社迁往昌化朱穴坞。1945年10月,历经6年10个月的《民族日报》停刊。

      6年多的时间里,《民族日报》做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工作,对内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对外打击了日寇、汉奸,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在浙西大地上举起了抗日文化宣传的一面大旗。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