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公民道德建设
    知行合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认知与践行
    发表时间:2020-06-17 来源:党建网

    白燕妮 魏艳芳

     

      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

      《纲要》指出,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这体现了从“知”到“行”的知行合一观。道德是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为目的,既是价值指引,也是实践哲学。因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着重从提升道德认知、激发善良的道德意愿和积极的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方面,推动产生道德行为,提高公民道德践行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提升公民的道德认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事之成。要实现道德的知行合一,需要对道德本身有着清醒的认知。蒂洛在《伦理学》中提到,道德的产生源于人的需要,是人对于合作和共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觉知,坚守道德原则,能使人们尽可能生活得和平、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道德的价值作过深刻阐释,认为道德不仅对个人影响深远,“人无德不立”“人而无德,行之不远”;道德对于国家也至关重要,“国无德不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个方面,以主流价值观构建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道德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道德彰显国家形象,是国际交往中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等国际交往的道德准则。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改规划》的贯彻落实,用刚性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明确了真、善、美,体现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弘扬了公平正义、彰显了社会文明。

     

      激发善良的道德意愿和积极的道德情感

      道德认知并不必然产生道德行为,只有当道德认知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情感,形成为善的道德意愿后,才使得关于道德的“知”不再是空洞的知识,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需要道德情感力量的激发,良好的道德意愿和积极的道德情感可以为道德行为提供充分的思想基础。

      道德情景的设置容易激发出人的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面对重大灾难时,人一般会产生为善的道德意愿,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许多专业医生在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救死扶伤职业使命的引导下,主动请缨、奔赴武汉,有的医生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会在不断积累的道德认知中产生。强化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正面宣传,容易激发人的道德情感,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提供可能。比如,在影视作品中,当我们看到善良的人有着圆满的结局、那些陷害别人的坏人受到惩罚后,内心会容易形成一种成为好人的直觉和认知,从而会主动选择行善。

      道德意愿、道德情感需要客观环境的激发与正面道德认知的强化。要发挥学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重要阵地的作用,以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要发挥家庭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家风、家教、家训,使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发芽;要通过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以正向的舆论环境和优秀文艺作品为载体,大力弘扬正能量。

     

      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加上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完善,尤其是面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一些人价值观念缺失、不问是非、不知对错,做出了一些失德败德的行为。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的前提,是要矫正错误的道德观念、纠正失德的行为。道德判断按照什么标准,能直接推定产生的道德行为是什么样的。比如,当看到老人摔倒后,出于同情和关爱心理,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选择将老人扶起来。

      正确的道德判断需要依据一定准则,为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利用好各种学习平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正确舆论的引导工作,宣传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的作品,提升道德判断的标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提高公民价值观的认知,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注重家风家教建设。要做好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工作,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价值理念。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在新时代仍然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和文化魅力,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是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

      道德责任是主体应该承担的义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推动社会公德建设,鼓励做一个品德兼优的公民;积极推动职业道德建设,鼓励做一个履职尽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积极推动家庭美德建设,鼓励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家庭成员。

     

      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和自觉践行能力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实践养成,需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强化道德认知,才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不断提升道德实践水平。

      文明实践促文明,以弘扬文明新风活动为载体,借助“文明道德宣传日”“学雷锋纪念日”“诚信日”等主题活动日,在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中引导人们自觉养成文明行为。在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中,借助“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主体,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在活动中产生共情和同理心,形成道德动机和道德意愿,从而实现道德行为,引导人们自觉地追求尊道德、讲道德、守道德。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要通过强制规范约束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引领道德风尚。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的功能,加大执法力度,提升失德的违法成本。

      道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个人立身之本。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进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关键时期,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更加彰显了人性担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所有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线工作者,如超市服务员、外卖快递小哥、社区工作人员、志愿服务者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友善、敬业等道德准则。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既要立存高远,又要始于足下,在一点一滴中提升道德素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知行合一。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网站编辑:孙 梦雨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