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支部书记说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 推动康复和残疾人事务迈向国际化
    发表时间:2020-07-15 来源:旗帜网
      吴世彩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部署和中国残联党组关于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工作相关要求,现结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实际开展专题党课学习,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家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站位。

      本次党课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论述推动康复和残疾人事务迈向国际化”为主题,从四个方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部分重要论述,阐释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之间的根脉关系,并结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医、教、研国际化发展思路,践行我国康复和残疾人事务迈向国际化。

     

      一、从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到“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温习近平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对做好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价值理念、地位作用、目标方向、重要任务和责任要求。他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现对部分论述进行摘录,与大家一起感悟习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怀与期望。

      1、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指出:“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残疾人事业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2016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残疾人奔小康,康复是基础,如果残疾人康复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进而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国家级康复医疗机构,我们要坚持为残疾朋友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努力。

      2、助力残疾人脱贫解困,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15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群团组织要更多把注意力放在困难群众身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加起来有几亿人。这些都是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今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全国助残日也将主题定为“助残脱贫决胜小康”,确保残疾人脱贫解困,事关全面小康的成色。中国残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贫困残疾人的数量从700多万减少到了2019年底的近50万人,残疾贫困群体脱贫工作成绩显著,这与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积极响应、关心帮助残疾人密不可分。

      3、中国梦也是每个残疾朋友的梦

      2014年3月21日,习近平在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之际的贺信中指出:“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014年5月16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时提到:“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朋友的梦。我们都要凝心聚力,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早日实现。”

      总书记从我国广大残疾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看到了他们为实现梦想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勇气。由此可以断言,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我国广大残疾人的积极参与。

      4、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要架设不同文明互通互鉴的桥梁

      2014年5月16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时提到:“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尊自立、奉献社会的奋斗事迹不胜枚举。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通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随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亚太残疾人十年”由中国首倡、在北京发起,成为残疾人事业区域合作的典范,充分体现出我国在推动世界各国残疾人事业互学互鉴方面的重要作用。

      5、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他立足于我党近百年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为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残疾人作为特殊困难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人民群众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残疾人同样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葆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自身价值,且其价值体现相对健全人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国际人权意义。另一方面,残疾人事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能够让残疾人获取更多自由、获得更多幸福,是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的具体体现。

      6、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国一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议者和践行者。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指出:“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站在守护全人类生命安全的高度,呼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事实表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步树立了标杆。

     

      二、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之间根脉关系: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转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历史常常是惊人的相似”,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席卷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世界各国日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情形。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高度,深入洞察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趋势,顺应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国内国际形势相结合,总结出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理论成果,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为深入领会和理解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命运为什么是一个共同体;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哲学依据。经典作家把普遍交往看作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标志,如今,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日益密切,不仅在经济交流实现全球化,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全球化,世界各国几乎在所有领域都进行交流合作,人类命运越来越成为一个共同体。

      经典作家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历史的发展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目的。虽然每个人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内在地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外是追求发达的经济、良好的政治、繁荣的文化、稳定的社会以及美丽的生态。为此,世界各国必须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应对世界普遍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展现了习近平和共产党人心系天下的宽广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战略眼界,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新时代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根据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现实条件而提出的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并实现中国与世界双赢的目标模式。当今世界,人类交往的普遍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随着交往的普遍化,全世界的人们越来越易于摒弃分歧,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符合当前“世界历史”发展形势,又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虽然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走向联合形成共同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并且也提出不同国家由于具有不同的历史境遇,走向共产主义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是并没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提供了具体的直接指导。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其中必然拥有复杂多样的历史阶段。世界历史的进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矛盾与冲突、对抗与斗争必然时有发生。因此,习近平一方面倡导“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又强调要以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战略决心和坚持推进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在变革现实、指导实践的过程之中,其理论的魅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多有体现。就高科技而言,今年6月23日,随着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部署完成,标志着中国北斗三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建设取得圆满成功。这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北斗系统从2000年推出第一代到今天完成第三代北斗系统建设,已提供服务20年。北斗三代系统是迄今为止功能最全、能独立提供服务项目最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证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未来,我们也会与世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高科技发展成果,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为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必然做出重大贡献,对于推进中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残疾人事业发展而言,康复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问题也必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题中应有之义。

      1、康复和残疾人事务是人类命运面临的共同话题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残疾报告》对“康复”做出新定义:“康复是针对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最佳功能状态。“康复服务”有助于直接提升全人类的人口素质,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的生产力水平,其根本意义在于减少或消除功能障碍人群,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关键性措施。残疾人事务包括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全部领域,一方面,是针对残疾实施的预防、管理和康复;另一方面,是针对残疾人实施的康复治疗、居家与社区服务、教育就业障碍消除和人权保障与个体发展。

      置于国际政治之下的视野,康复和残疾人事务相对而言具有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鲜明特征,也是人类命运必须面对的共同主题。有关残疾人的“包容性理论”认为,残疾不是某一类人独有的特性,而是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每一项残疾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必须基于通用的残疾模式,分析残疾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公民社会发展影响,建立起基于证据和科学方法的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政策,促进包含残疾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与共同进步。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加强人类康复,促进残疾人事务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何以在世界范围内客观认识残疾人问题,何以有效开发相关政策改善残疾人状态,何以全力消除全球残疾人面临的各种障碍、秉承《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精神、增加残疾人健康和福祉,是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主要任务。其普遍障碍在于各国囿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传承和经济水平而形成的残疾与康复的理念、原则、规划与政策安排的若干差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在残疾人问题上求同存异、合力应对、自觉行动和制定普惠政策,重新审视现行的有关残疾的法律、政策与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并进而根据社会发展与残疾人需求,修订和制定出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第一份《世界残疾报告》,通报了全球残疾人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残疾是普遍存在的,全球有超过10亿残疾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5%,即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残疾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家情况尤甚。

      当前,我国有各类残疾人口8500余万,根据第二次中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口占比约为6.34%。日本总人口1.27亿,约有860多万残疾人,残疾人占比约6.77%。从数据上看,中国和日本的残疾人占比相似,但中国的残疾人口基数更多。在社会生活中,中国社会公众场所的残疾人比较少见,日本残疾人随处可见,这并不是日本残疾人口多,而是日本的无障碍设施和残疾人康复医疗发展都比较完善。由此可见,我国残疾人口众多,已经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与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促进残疾人康复医疗事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不断为我国的康复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始终致力于推动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的进步,经过32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职工1700余人,占地220余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集康复医疗、教育、科研、工程、信息、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康复机构,并设有中国残联残疾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国家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神经损伤与康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形成了覆盖残疾预防、急性期救治、早期干预、中后期康复、职业康复和社区家庭更生等内容的中国特色全面康复服务模式。

      残疾人在中康经过康复回归社会的例子不胜枚举。2012年9月,舍身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后,来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行康复。中康专家为她设计安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大腿假肢。经过数月的康复,康复效果显著,她重返工作岗位,回归了正常社会生活,并当选黑龙江省残联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副主席。另外,体操运动员桑兰、“篮球女孩”钱红艳、汶川地震“夹缝男孩”廖波、“芭蕾舞女孩”李月等人,都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康复并重获新生。

      3、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元素共生共向、互动互进,为国际人权发展和残疾人事业提供了“中国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作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再次重申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推动世界各国文明对话,和谐共生,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致辞中指出:“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使各级党委和政府、残疾组织及社会各方面都能共同承担责任,推动残疾人事业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这种定位充分显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治高度、国际意义,显示了中国致力于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

      基于厚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修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对残疾人有着特殊深厚感情,始终把残疾人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他先后20多次在公开场合对促进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许多论述都与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辅相成、异曲同工。

      4、习近平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乃至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中,以其直接的推动力显示出独到的价值性,以其难能可贵的实践成果显示出“中国担当”

      其一,这一理念“相继被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等国际议程,成为引领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议题,在重要历史契机为人权理论、人权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2017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上,中国代表140个国家发表了《促进和保护人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不仅得到了与会各方认同和支持,而且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了大会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

      其二,这一理念在全球人权治理包括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中,特别是为世界各国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正在也必将继续发挥有力效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了作为联合国通过的首部旨在保障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国际公约,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人权“特别法”层面的实践性价值。《公约》视“残疾”来自社会自生,并非单个人所固有,每个人都可能存在健康受损、功能有失、遭受残疾。因而,残疾也必然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体验,需要以“整体性”视野来整合应对残疾人事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人的主体性原则之下强调人类整体,强调包括所有国家、所有民族、所有个体的普遍共同的、整体共有的人的生存与发展,它涵盖着与人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安全、气候变化等所有领域,并为全面推动全球共治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就《公约》所关涉的主体而言,不仅包括着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民族宗教和语言上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更加不能缺失、不可忽视的是各国家各民族一定存在着“残疾人”群体。

      其三,这一理念对于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尤其是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事务、促进世界残疾人事务均衡公平发展作用显著。

      国际残疾与康复的理念与规划、事务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主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议并积极推动和支持联合国制定有关残疾人保护国际公约的国家之一。但真正能将有效履行作为共同目标,将社会建设与发展作为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根本途径,将国际合作作为共同应对残疾人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则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2016年在英国爱丁堡正式履职康复国际主席,成为首位担任国际非政府组织领导人的中国女性;2018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康复国际会员代表大会上,张海迪又高票当选下一届主席。履职康复国际、高票连任,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和各国同行对康复国际工作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张海迪指出,面对未来,康复国际各会员要团结一心,共同迎接新的挑战,康复国际应引领国际残疾人事务发展最新理念,进一步推动世界康复技术发展和应用,进一步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残疾人权利公约》。这种平等、共享、融合的国际化理念和愿景规划,正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包括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和成果展示。

     

      四、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中康在行动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作为我国现代康复事业的发祥地,积极践行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发挥全国康复资源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示范窗口作用,从医,教,研三个层面,努力推动全国康复和残疾人事务走向世界。

      1、康复教育国际化——中国残疾人康复人才教育基地

      在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残疾人康复人才教育基地于2019年12月落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总投资2.17亿元。教育基地的近期目标是充分发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技术辐射作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康复医学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缓解残疾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康复人才数量不足之间的突出矛盾,为实现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远期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的康复人才教育基地,促进中国康复技术领域与国际康复领域的融合,推动全国康复和残疾人事务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还鼎力支持康复大学建设,促进康复教育发展。按照中国残联工作部署,依托中国残疾人康复人才教育基地建立“康复大学(筹)研究生教育中心”。“十四五”期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将积极会同残联系统各方面康复资源和机构,重点建设康复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康复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国际康复中心等重要机构,推动我国康复教育向国际化迈进。

      2、康复医疗国际化——康复国际医疗部

      面对当前种种难得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一个高水平、现代化的康复国际医疗部,依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现有康复医疗资源,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合力打造国际化的康复医疗服务典范。康复国际医疗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残疾患者尤其是来自国际社会的残疾患者的服务能力,提升康复工作条件,这对于缓解残疾患者前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国际医疗部还将借助康复国际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国家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将残疾人康复领域崭新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注入康复国际事业发展中,共同为推动国际残疾人事务的发展添砖加瓦,促进康复国际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康复国际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康复科研国际化——中国残疾人康复人才科研基地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作为最大的国家级康复科研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就是科研空间不足,重点实验室作用缺失,实验动物中心功能也十分受限,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康复医学与康复技术的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十四五”期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在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的大力支持下,将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在西区建设“中国残疾人康复人才科研基地”。科研基地建成后,必将形成中康医、教、研三位一体,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有力提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有特质、现代化、高水平,促进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与国际接轨。

      结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经典作家“世界历史”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其深厚的历史、哲学、文化底蕴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社会革命与实践经验,从国际事务全球视野所总结出的重大理论概括与实践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这一重要理念必将继续有力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扎实推动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工作者,一定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弛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以此愿我们共勉!(作者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