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精神谱系
    “西迁精神”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发表时间:2021-06-29 来源:党建网

    燕连福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丰富和升华了“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好“西迁精神”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重温“西迁精神”的形成背景和科学内涵,把握挖掘其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西迁精神的形成背景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做出了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布局、高等教育布局的战略决策,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院校以及无数先进知识分子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内迁西安、扎根西部,投身大西北建设。正是在这一艰辛历程中,熔铸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一)合理工业建设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巩固新生政权建设,党中央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然而一直到“一五”计划实施前,我国工业格局的基本状况是70%在沿海,30%在内地,东西分布严重不均衡。之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引下,我国开发建设了一大批基础工业,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人才是兴国之本。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直接面临的就是专门工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交通大学作为中国创办最早、学科建设最全的沿海高等工业大学,肩负着为国育才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因此,针对合理工业格局的客观需要,加上当时国防形势十分紧张、上海办学空间局限较大等因素,党中央决定将交大西迁,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支援西北重地建设。

      (二)均衡高等教育布局

      与严重失衡的工业布局相似,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等教育布局也不平衡。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有高等学校205所,其中华东区73所(主要集中在上海),华北区29所(主要集中在京、津),而西北区只有9所(主要集中在西安)。西北内陆地区高等院校数量如此之少,直接决定着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力量严重不足,限制了西北地区的建设发展。为了切实均衡中国的高等教育布局、缓解东西部教育差距,解决阻碍西北地区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问题,以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型机械研究所(今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向西北进军,弥补了西北地区重点工业大学建设空白以及科学研究的短板,增强了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均衡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机构布局。

      (三)知识分子响应号召

      1955年,党中央做出交通大学西迁的决定后,以彭康、钟兆林、陈大燮等为代表的交大人,不顾西部地区条件的艰苦以及西迁过程的重重障碍,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视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毫不动摇地拥护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无怨无悔地支持学校的迁校决定。1956年8月10日,学校副校长苏庄率领上千名师生员工和家属,乘专列从上海驶向西安,开启了大规模的迁校之旅。从专家、教授到工人、后勤人员,广大“西迁人”为了祖国西部的开发、国家的繁荣富强,将自身利益抛之脑后,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献身于大西北的建设。

     

      二、西迁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作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西迁精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始终激励着代代西迁人用满腔热血践行着忠诚为国、服务人民的不变诺言。

      (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是西迁精神的主要内容

      交大西迁为西部大发展所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西迁决定一经发出,立即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真实呼声映射出西迁人“爱国奉献、无怨无悔”的高涨热情和炽热情怀。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向西而歌的西迁人承袭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和交通大学兴学强国、培育栋梁的初心使命,以大西北建设者、黄土地拓荒人的身份构筑起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阵地,一扎就是一辈子。而今百年交大再度起航,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对标双一流建设,直击时代关切,在与党和国家的同向同行中续写爱国奋斗的新篇章。

      (二)爱国主义是西迁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所展现出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真挚情感,形塑了全体中华儿女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价值导向。始自1955年的这场“大树西迁”,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爱国、兴国、报国”的爱国奋斗精神的指引下,投身西部建设的缩影,饱满的情绪、激昂的誓言让整个时代都为之激荡。交大西迁,是新中国教育知识界的一次新的长征。服从发展建设布局的大局意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家国情怀,促使西迁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实干道路,于艰难困苦中守正出新、开拓创新,以坚如磐石的信仰、踏石留印的行动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中为国家建设贡献“交大力量”。

      (三)听党指挥跟党走是西迁精神的精髓

      听党指挥跟党走是我国优秀的革命传统,也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正确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树立起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在党中央作出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后,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坚定立场,带头领导、推动了交大的西迁历程。

      六十五年风雨兼程,变的是时间的沧桑,不变的是“西迁人”为党为国的气节和立德树人的追求。西安交通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眼于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时不我待、高度负责的工作热情对标双一流建设,求一等学问、成一等事业、育一等人才、塑一等品格,在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好培养时代新人的新使命。

     

      三、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西迁精神之于社会: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思想引领力

      西迁精神为新时代人们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续写好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新篇章提供了思想引领。交通大学西迁是顺时代之形势、应国家之需求的壮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为化解东西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提供了思想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站在新起点上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激励新时代的青年担当起支援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作出无愧历史、无愧人民的新贡献。

      (二)西迁精神之于大学:助推双一流建设的文化感召力

      大学精神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大学文化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着力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表明,优秀的大学文化是一流大学能够获得成功的底蕴和保障。西迁精神是在内迁西部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结晶,是优秀大学文化的深刻体现。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对西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双一流高校内涵式发展。同时,双一流高校作为人才、知识、智力汇聚之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品质,也迫切需要有先进的精神文化为引领,凝聚人们爱国奋斗的共同价值基础。西迁精神所特有的文化感召力渗透到双一流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等层面,能够激发组织及科研团队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助推双一流建设的力量源泉。

      (三)西迁精神之于知识分子:激发爱国奋斗情怀的精神原动力

      西迁精神是西迁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思想的精髓,对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西迁知识分子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新政权清廉、亲民的作风,对党和政府西部开发的政策有着无比的信赖和认同感,自觉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兴学强国作为与生俱来的使命,将开发西部作为无怨无悔的担当,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铸就了西迁精神不朽的丰碑,其中所蕴含的爱国奉献、奋斗创新精神,对培育新时代知识分子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感召和熏陶作用。21世纪的国际形势深刻复杂,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有坚实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和后盾,西迁精神必将激励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勇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将殷切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奋进的自觉行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助力添彩。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