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推动建构高校思政课实践大课堂
    发表时间:2021-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再生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聚焦时政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疑点,科学设计、实施思政课主题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做实做优考核工作有利于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实践大课堂是指为了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协调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聚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统筹校内外教学资源而进行的实践教学。

     

      建构高校思政课实践大课堂是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实践大课堂以“困境”为中心,探究实践教学的本质,攻坚实践教学的难题,是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第一,建构思政课实践大课堂是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当下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大都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导致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平等性失衡,受教育者难以确有所学,施教者也难以提升授课信心和授课激情。作为思政课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是对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做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高校思政课很难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兼顾,实践教学难以全员覆盖,学生参与率低,从而使实践教学脱离第一课堂并与其他专业课的实践相混淆,致使思政课的特殊意义被弱化、针对性被虚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大课堂的建构,旨在防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实现二者的平衡与融合。

      第二,建构思政课实践大课堂是有序推进实践教学运行的需要。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体系不规范,首先体现在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断链上。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是实践大课堂建构的重要理念,但大多数高校在“怎么做”“谁来做”“做到什么标准”“提供什么支持”等问题上缺乏具体化、精细化的落实。其次体现在实践教学资源的选取、运用的科学性有待提升上。地方资源的挖掘运用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生动诠释,但在实践进程中,如何科学谨慎地选择贴近第一课堂、贴近学生生活的地方资源,架好课程资源和地方资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桥梁还值得斟酌。最后体现在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欠科学上。现行实践教学考核难以量化分数指标,往往陷入评价单一化、主观化、简单化,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实践后的人生成长影响,仅凭学生的一纸文字报告也难以权衡。建构思政课实践大课堂,旨在优化实践教学后期的评审路径,使实践教学的运行更具全面性、针对性、客观性。

      第三,建构实践大课堂是协同实践教学各方力量的需要。从学校内部而言,思政课教师和政工干部两支队伍的协同性不足。两支队伍的合作是学校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政工干部的工作存在明显交叉,两支队伍协同性不足使本应有的互补性成为了互斥性。从师生内部维度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难以统一,两大主体的沟通难以平等有效对接,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此外,社会对学校实践教学的反哺不足,出于安全性、接纳条件等限制,相关政策的缺失使社会与学校难以协作达成共赢共识。

     

      高校思政课实践大课堂的建构路径 

      推进思政课教师与政工干部两支队伍在实践教学中齐心合作、协同配合,是建构高校思政课实践大课堂的核心要义。为此,应建构两队伍整合、多部门联合、多形式展开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学校政工干部分工协作的实践教学一体化运行机制。

      第一,彰显“新”字,创新实践平台。构建突出教学第一课堂、丰富实践第二课堂、占领网络新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的“四堂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第一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推进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结合时政热点,布置学生开展阅读经典、撰写心得等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思政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丰富实践第二课堂,采用专项调研、主题活动、参演话剧、拍摄微电影、学生讲思政课等多元实践教学形式,将书本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效融通。占领网络新课堂,打造“互联网+思政”实践模式,加强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政融合育人。用好社会大课堂,开展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乡村振兴青春特派员”等为代表的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让学生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中增长见识才干。

      第二,强化“合”字,整合实践资源。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经费保障等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全员参与的“大实践”格局。多渠道整合实践导师资源、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线上线下实践资源。通过政工干部进第一课堂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与成绩考核;思政课教师进实践课堂,联手政工干部策划校园活动、指导理论社团等;两支队伍联手推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实现协同育人,发挥合力育人优势。

      第三,强调“全”字,突出全面考核。按照“定性与定量、过程性与终结性、开放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建立两支队伍融合、多部门推进的考核机制,突出考核过程化、形式多样化、结果综合化,通过主题征文与微演讲、微电影、调研报告、心得体会、讲思政课微视频等形式呈现实践成果,既考核学生实践过程表现和实践收获、体悟与成长,也考核日常知行表现,以打破传统考核单一化的模式。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计划(重点选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研究”(19JDSZK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