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思政课教师理应走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前列
    发表时间:2022-06-09 来源:人民论坛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德育性于一体,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广大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固“根”守“魂”育“人”的重任,能不能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从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汲取踔厉奋发的精神营养,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以宏大的历史视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觉的前提首先是把握历史、读懂历史,善于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探寻一般规律,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切入口,从历史长河、时代风云、世界变幻中分析研究,真正做到“拨云见日”,廓清思想迷雾。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善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做文章,用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明快的节奏讲好传统文化,在“古今”变化发展中精准把握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研究的视域不仅可以超越书斋、教室、学校的一方“小天地”,更能够站在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透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前进的方向。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在求新、求变。所谓“新”,就是要在讲课过程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密结合,与青年大学生的新习惯、新思想、新特点紧密结合。新时代之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立足时代之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答案,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回答好困扰青年学生的“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青年怎么做?”的时代之问。所谓“变”,就是既做到守正,更做到创新,以新求变。思政课教师要以“学贯古今”为能力目标,在深入研读经典,融通文史经哲的基础上,常思教学技法之变,以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为依托,探索线上思政和线下思政融合发展的新路,真正把课讲到学生心坎上,网上网下齐发力,提升青年大学生学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以模范的行为立起坚定文化自信的标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思政课教师要始终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内在精神需求和外在行为导向,既要求“学为人师”又重在“行为世范”。要自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为在课堂上“讲透”“讲活”提供学理支撑。要引领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认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结合起来。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注重宏观层面的理论指引,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小事小节,让学生在知与行的统一中学习感悟,做到“日用而不知”“受益而不觉”,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三全育人”全过程。

      “其身正,不令而行。”思政课教师要以曲建武、黄大年等优秀教师为榜样,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既在教学上多下一点“力透纸背”的功夫,更在生活中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学生、带动学生,“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大爱,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思政课,说透大道理,干好该干事,在“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氛围中润物无声,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他们立起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明标杆。

      以笃行不怠的精气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思政课教师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关键在一个“干”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通过扎实的理论研究,勤奋的社会实践来获得,既追求当一名合格“经师”,更要争做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上的“人师”。

      要以“等不得、慢不得、耽误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快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设计,大力拓展交叉学科边界,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要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既讲中国文明,又讲外国文明,突出案例教学,以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为抓手,带动学生挖掘人类文明研究潜力,深刻领会“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要依托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四史”为主线,引导青年学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以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处理好“家国”“义利”“忠孝”关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中笃行不怠,挺立潮头。

      (作者:敖锦标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