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发表时间:2022-06-23 来源:《光明日报》

      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目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立足立德树人,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站位正确、主题明确、内容充实、优势突出、创新多样、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砥励奋进,拓展深化,创新特色,注重协同,推进实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把方向,以最新思政教育理念引领思政课育人。学院以“四史”等新开课程为龙头,重构思政课课程和教学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最新理论,保持育人课程不断更新。学院目前已形成由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三大课程群构成的思政课体系,体系主题突出,主线明确,确保思政课育人的课程资源供给。思政课从抓规范、抓主题、抓特色、抓创新、抓成效入手,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打造必修课“示范课堂”、选修课“名师课堂”、拓展课“主题课堂”、特色课“红色课堂”、创新课“智慧课堂”、翻转课“活动课堂”等课程课堂体系,将铸魂育人推向特色化、个性化方向。聚集焦点、难点、热点、疑点,构建思政课教学的逻辑体系,探索思政课育人的逻辑方法论,逐步形成思政课育人的“西电”风格。

      重创新,以“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深化思政课教学强基铸魂效果。针对思政课教学“三性一力”(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不足的问题,学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优化教学模式设计,促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实施“五位一体”(首席教授+线上教学+线下研学+活动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单一、单向、同质的教学模式,将大班教学与小班研学、线上学习与线下互动、翻转课堂与主动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设立思政课“一课一品”(原理课“品读经典”、概论课“大学生讲思政”、纲要课“大学生讲红色故事”、德法课“微思政”)品牌工程。通过开展“一课一品”活动教学,对接“大学生领航计划”,以诵读、演讲、讲故事、微视频引导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机结合,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和频率,改变以往“要学生学”的被动教育状况,实现“学生要学”的主动学习目标,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借助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平台,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现有教学资源开展思政课程沉浸式体验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思想理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获得感。

      推拓展,强化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联动。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从第一课堂深化到第二课堂,解决思政课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将思政课育人效果落实落细。学院与图书馆合作,成立“马克思书院”,拓展第二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衔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拓展教学时空,实现“面对面”教学。举办“西电学子研马读书沙龙”党史教育专题读书活动,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成立“灼见书社”,促进青年学子知史爱党、明理爱国、坚定信念、践行初心使命。

      讲特色,多方面提升学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效。立足学校红色基因传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党史、国史、校史,培育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意识。学院统一规划,一门(纲要课)为主、多门并重,形成思政课融入学校红色校史的课程格局,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开发红色教学案例,探讨融入方式,形成教学特色,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编写红色教学文本,指导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讲红色校史故事,续写学校红色篇章。开展红色文化现场教学,利用校史馆、博物馆、校园雕塑、校史展、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体验、深化思政课育人效果。

      看协同,促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育人。学院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起草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开设相关报告、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参与课程思政评比、推进课程思政比赛,以思政课为引领,构建分层分众、立体化的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协同体系,引导和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学院与其他学院持续开展“手拉手”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创新示范。学院和网络与空间安全学院等支部对接,进行个性化课程思政育人交流,力求形成示范效应,探索拓展课程育人的新路径。推进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促进思政课在线课程建设,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立体化课程体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程育人的整体效果提升。

      强实践,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共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利用思政课程教学推动学生体验社会大课堂。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已形成“首席教授+课程组+指导教师+学生”机制,统筹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政课实践。学院积极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围绕实践课程主题,开展调研、参观、志愿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及参加校团委组织的专项社会实践,有计划、有主题、有导向地组织学生深入精准扶贫一线和改革开放前沿,开展基层实践锻炼和参观调研。打造“身边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地体验和亲身经历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力量,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目前已实现全覆盖、有成果、有评奖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育人成效。学院现已实现本科生思政实践课全覆盖,并将实践教学优秀成果编辑成册,成为学校实践教学的交流材料,充分体现出实践育人成效。

      育师资,凝聚教学共同体的育人合力。学院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项补贴,为思政课育人做好保障。组建思政课“一课多师”的“大团队”,打破一名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方式,形成专任教师轮番上阵讲授特定专题的团队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效应,助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思政教师密切协同、增强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和学习习惯,增强师生共同体的育人成效。以思政课“大练兵”为抓手,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协同教育合力,深化育人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科、科研反哺教学的力度,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深化思政课育人效果。

      立格局,强化课程主阵地的资源投入。学院抓顶层设计,校、院、室三级联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加大专项投入,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开发与研究。出台思政课改革创新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相关措施,夯实课程育人保障体系。进一步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不断增强,学生认同度显著提高,育人成效突显。学生主动组团参与活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个性化效果突出。学院开办“沣镐思享思想政治理论咨询”平台,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论兴趣,推进师生参与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显著增强,特别是就理论问题、国家大事、经典著作、社会热点等话题,主动与教师交流的人数逐渐上升。各学院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积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探索以思政课引领课程思政的创新形式,创造性探索思政课与专业课相协同的新形式。

     

      《光明日报》(2022年06月23日 10版)

      (作者:李刚 李洁 夏永林)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