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聊城大学:红色文化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发表时间:2022-12-0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我朗读的时候,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2020级(7)班学生孙梦圆阅读“聊大学子讲英雄故事”系列的一篇文章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目睹了革命英雄壮丽的一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收集先烈英雄事迹的资料、编辑录音、整理发布。从2021年3月起至今,已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山东教育发布”App聊城大学号、学院网站等平台发布246期。参与文稿整理、录音、剪辑等工作的学生人数已达600余人。

      近年来,聊城大学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目标,扎实推进红色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逐步形成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取得显著成效。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用好“红色文化教材”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冠县六十二烈士”……一个个发生在鲁西(冀鲁豫边区)的红色故事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红色文化,在聊城大学的“同城大课堂”、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中生动再现。近年来,学校多次挖掘鲜活的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同城大课堂”。以“中共山东省委重建”和“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这两件在聊城发生的重要党史事件作为讲授专题,邀请驻聊高校选派教师进行“同城大备课”,形成主题一致、各具特色的课件和教案,面向驻聊高校开设“同城大课堂”,使广大学生对发生在鲁西大地的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红色资源有了清晰了解与深刻认识。

      聊城大学还与聊城市政府部门合作成立科研创新平台——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研究中心。创设“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专项”,面向全社会各科研单位公开招标,及时把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思政课内容,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优势

      打造“红色教育载体”

      聊城是鲁西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聊城大学较早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纪念馆等场馆,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每年新生入校,学校都组织全体新生分批次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在孔繁森精神的感召下,聊大学子踊跃报名西部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目前累计有1605名优秀毕业生入选西部计划,400余人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继续奉献。

      在聊城大学校内,学校充分发挥青年人才优势,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生讲师团,组建“央小青”理论宣传志愿服务队。讲师团和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立足校园、走进社区,线上线下集中开展系列宣讲61期,覆盖1.7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聊城大学于2021年3月建设“星火影院”,定期放映主旋律影片,邀请学者对影片进行讲评,定期组织评选优秀影评,形成“讲影—观影—评影”三部曲,截至目前已组织103场。同年5月,在聊城大学图书馆成立红色文献库,搭建了学校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和研究平台。

     

      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功能

      丰富红色教育形式

      2022年,聊城大学在山东省高校中首推“思政教育年历”,选取一年中的36个重要节日、纪念日,采取微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举办升国旗仪式、五四青春诗会、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故事分享会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每年寒暑假,聊城大学团委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繁森支教”志愿服务、“井冈情·中国梦”“追寻红色足迹·助力圣地发展”延安专项行动及“红星引领”长征行等一系列红色研学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的理解感悟。

      聊城大学各学院还结合专业特色,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传媒技术学院深入井冈山、延安红色文化地区实地调研,返回学校后,学生设计了以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动画、手绘海报、明信片、徽章、农副产品包装等特色文创产品。音乐与舞蹈学院多年来坚持到社区、农村开展百场微演走一线、红色文艺轻骑兵等红色文艺志愿活动,学院青年教师查姣姣长期坚持和学生们一起参与志愿演出,她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时代主题,用舞蹈艺术讲好红色故事、革命故事,打造好红色经典艺术课堂,以理想之美、信仰之美、人性之美滋养学生内心。”

      (苏明海 李鹏)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