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以“四问”为导向 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
    发表时间:2023-03-23 来源:陕西日报

    贺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四问”的本质是实践,建设好大思政课,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四问”导向,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上重视成效,讲好科学大道理、回答好现实大问题、把握时代大趋势,方能推动学生实现大发展,并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中国之问为导向,大思政课建设要注重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之问强调的是本土化要求。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深化改革任务重大、矛盾风险挑战严峻、治国理政考验艰辛,中国之问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大思政课建设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一是大思政课要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真正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进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理论依据、制度安排和文化支撑的理想信念。二是大思政课建设要真正贯通党史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回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之问、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创新史。同时,要理解大思政课的历史和实践背景,各门思政课及其内容设置都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结合社会实践和思想实际开设的。三是大思政课要全面呈现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尤其是呈现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多重要素,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先进典型、热点舆情素材,走进乡村振兴一线、走进科研院所现场,邀请大国工匠、行业楷模同上一堂课,协同发力,共建共享。

      以世界之问为导向,大思政课建设要注重世界维度、全球视野,与人类社会共命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发出“世界之问”。大思政课建设只有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帮助青年学生融入时代洪流、把握世界大局、确定未来抉择。一是大思政课不能回避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难题,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使青年学生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之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绚丽绽放。二是大思政课建设要使青年学生深入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理解中国共产党主张的世界各国应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正是对世界之问的科学回答。理解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三是大思政课建设要以世界视野、世界格局、世界历史观,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放眼全球才能实现人才强国,才能真正推进青年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继续彰显着的强大生命力和说服力。

      以人民之问为导向,大思政课建设要注重解决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人民之问强调的是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愿望新要求,这给党的理论创新、治国理政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大思政课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深入把握思政育人规律和发展的要求,从促进学生思想转化、提升道德素养的目标效果着眼,将多角色共同参与、多路径共同作用、多空间交替影响作为重点,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一是大思政课建设要使青年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扣社会主要矛盾,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我党始终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二是大思政课建设要聆听青年学生心声。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充分更平等的机会、更有挑战更高收入的工作、更完善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健康更优美的发展环境、更多元更生动的精神生活。这些新期待要求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采取各类帮扶措施,有效回应青年学生学习、工作、交往、发展等现实需要。三是大思政课建设要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正是由于对人民之问的有效回应和解答,理论才说服了人。在未来思政育人进程中,要不断回应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马克思主义才能继续行。

      以时代之问为导向,大思政课建设要注重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时代之问强调的是开放性,“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尤其是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时代之问,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坚持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青年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引领新时代。一是大思政课建设要使青年学生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大思政课建设要善于运用最新信息技术手段。将新时代新科技成果体现在思政育人方法上,智慧教室、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都将使育人成效倍增,在自主创新和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中建立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三是大思政课建设要继续强化时代之问,引领青年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勇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新征程上,只有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强大的创造力和感召力。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新时代建设好大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在社会生活中讲,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导向,以“四问”为导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系统定位融入大局、内容形式紧跟大势,真正让青年学生得益于大思政课建设,勇敢响亮地发出科学回答中国之治,激发青春责任担当的时代之音。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日报》2023年03月23日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