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四个维度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发表时间:2023-04-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朱凌云 刘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落实“大思政课”理念,讲好思政课,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回归“社会母体”,将思政课讲在中国大地上,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破壁”:抓住“大变局”,讲深思政课 

      思政课的教学场域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时代洪流。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刻把握着时代的发展动向,密切关注着社会现实问题,并力求对现实问题做出回应,进而改造现实。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方法论支撑的思政课,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上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观察和分析世界,主动回答时代之问。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征程,面临着惊涛骇浪的险峻挑战。在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中打破理论与现实的壁垒,需要扎实的理论储备与学养积淀。强化理论经典的研读是提高学生思想厚度的不二法门。在具体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高度阐发思政课的道理,引导学生从思想的太阳处取火,在耕读经典文本的书香氛围中不断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生命力。这将有效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学术性,以彻底的理论赢得学生,用真理的魅力说服学生,有效提升青年学子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深度。

     

      “破窗”:善用“大课堂”,讲透思政课 

      教材的知识是现成的,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则是日新月异。要把思政课道理讲透,就要善于运用社会大课堂,打开生活大课本,将思政课讲在中国大地上,讲在广阔的山河间,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统一。

      “走出去”是要打开社会大视窗,走出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舞台,主动将思政课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涌现的富有时代气息与思想价值的思政课元素,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若能有效地汲取之、提炼之、升华之,不仅能够极大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能给学生带来“冒热气”的思政课体验,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使学生更加坚定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引进来”是要引入人物大视角,从社会课堂中引入各行各业的先进榜样和模范人物,为思政课注入新鲜血液和多样元素。比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将有关领域的奥运冠军、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代表人物请进思政课堂。这样既能进一步丰富教学主体,在多元的社会人物镜像中打开学生的认知视野,也能发挥优秀典型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与先进榜样的近距离接触中感受到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收获别样的学习体验。

     

      “破局”:敢打“大擂台”,讲活思政课 

      在思潮涌动的社会现实中,面对极端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对青年人的影响,思政课作为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高度统一的课程,要敢于担当作为,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莱坞大片中充斥着西方中心论和个人英雄主义,互联网浪潮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弥漫着历史虚无主义气息,市场上制造消费、虚假消费等消费主义现象泛滥,伪精致主义、享乐主义、内卷躺平、摆烂等不良影响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这就尤其需要发扬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在思政课上搭建思想的擂台,让其成为思想争鸣和学术交锋的课堂,做到知识解渴、思想解惑。思政课教学要有意识地触及学生的知识盲区和思想痛点,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思政课是三尺讲台,也是思想擂台,是发扬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殿堂,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场。要将思政课讲进青年人的心坎里,唤起青年人的文化使命与历史担当,就要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化的深沉持久之力,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例如,墨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服务社会的宗旨,儒家的利他思想、人的社会性和乐群思想等,都与共产主义有着很深的精神契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增进青年学子的思想觉悟。青年学子只有树立起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站稳在中国大地上,以自信、乐观、进取的姿态走向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破界”:争做“大先生”,讲好思政课 

      大学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培养大气象、大情怀的理想国。作为培根铸魂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大先生”之为学,当为大学问,为求人类解放与自身完美,打破学科壁垒,融会贯通、自如跨界,带领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大先生”之为人,必见众生、见天地,心怀悲悯,无求于功名而两袖清风,却仍得孔颜之乐;“大先生”之为师,是以教育为毕生追求之事业,绝非为稻粱谋。拥有大胸襟、大人格的“大先生”,一定能讲好思政课道理。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内容上打破学科边界,也应该在形式上“破界”,即打破传统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美育与德育的高度融合。一出学校原创校园大师剧《姜维壮》,要比再多提倡爱国奉献的理论教育更能触动心灵;一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高水平文化展演,要比课堂上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能打动人心。思政课要在对社会生活现实素材的理论提炼与艺术化处理中,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与心灵焦虑,以艺术情感的升华排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苦闷。让学生在关切社会现实生活的“大思政课”中生发感动,获得更为深刻与持久的教育体验。在拉近与学生心灵距离的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思政课在以德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回归教育的本质。

      (作者朱凌云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刘礼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