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三全协同、四系融通的“大思政课”创新实践
    发表时间:2023-04-20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取得了丰硕成果。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立足协作团队高校实际,紧紧围绕讲什么、怎么讲、效果怎么样以及如何保证效果等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贯穿始终,打造了“春雨”“夏荷”“莲芯”等实践育人品牌,创建了简单、有效、可复制、易推广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在建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和保障为一体的“大思政课”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讲什么——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大思政课”是一门课程,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大是相对于小来说的,大在哪些方面?“大思政课”的“大”体现在目标、内容、格局、师资、视野等方面。河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岳修峰认为,最为关键的是大在时空、大在平台,要善用大思政课,打破把课程固定在学校的场域性限制,从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延伸和延展,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融汇新时代的特点、理念,使得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激活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思政元素,打造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实践、社会实践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理论教学方面,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强化系统思维,汇集全时空领域最鲜活的思政教育元素,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课程思政方面,依托三国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挖掘了特色鲜明的思政元素;在课程实践方面,通过开展春雨、夏荷、莲心等系列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层级、分阶段地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是说教,也不是一座‘孤岛’。而是需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等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岳修峰说。

      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每年结合五四、十一、一二.九等时间节点,都会组织红歌比赛、朗诵、喷空、舞台剧等,将红色基因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呈现在舞台上,打造独具感染力的思政教育。

      从“三上黄河滩”捡拾垃圾、义务植树到参与防洪抗疫,从参与赛事服务到助力脱贫攻坚等,大批的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积极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思想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黄河岸边的思政大课——“党课课堂搬到黄河岸边,宗旨意识融入义务劳动”,不仅教育了广大师生,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共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对许昌学院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在抗疫一线的勇毅行动给予充分肯定。其中,一名学生获团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大思政课”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推动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拓展,从校园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一体推进,打造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实践、社会实践于一体教学内容体系。该中心副主任刘凯亚博士表示。

     

      怎么讲——创新教学方法体系 

      日前,在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的指导下,郑州科技学院按照“一厅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建设理念,建设了集合教学、体验、交流多功能为一体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自试运行以来,已有3万余人前来“打卡”参观学习,成为河南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张靓丽名牌。

      今年3月13日是许昌学院第五届校园樱花文化节,沉浸式思政课堂“樱花树下”也同期开讲:老教授汪庆华讲校史、说樱花、谈农耕文化传承,思政课教师慕旗娟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真理的味道有点儿甜,感染了众多师生。

      通过章节解读、专题讲座、视频教学、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实施“五环教学法”,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中、参与中、讨论中进行思政课学习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位老师在国家级和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动“大思政课”虚拟仿真中心、思政云课堂建设,赋能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以“微课、微剧、微辩论”为载体,形成“三微”课堂。打造了“许小青”“莲心青年”“青苗”“践育博雅”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文化工作室,以及“青听许院”“言马堂”等思政微信平台,进一步发掘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功能。学生拍摄的《许院街采》在教育部组织的“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奖。许多同学表示,他们喜欢如此有趣、有料、有味的思政课。

      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家生介绍说,在探索三全协同、四系融通的“大思政课”创新实践中,注重运用大数据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统筹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平台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系统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手段,凸显模型建构新、样本收集全、案例收集快、教学资源丰、过程记录准等优势特点,构建集沉浸式、参与式、体验式、情景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方式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看效果——创新评价体系 

      “兼顾过程、结果、增值、事业发展诸要素,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人文底蕴、实践创新四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品德养成、实践创新占比为30%—40%。”岳修峰教授说,运用大数据画像技术,动态记录学生成长数据,把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实践效果作为评价“大思政课”的重要维度。同时,动态采集学生课业成绩、图书借阅、第二课堂等多个平台数据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定量评价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将“大思政课”效果评价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岳修峰教授说,不仅评价教师授课情况,更突出评价学生参与情况,力争让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被“看见”。将教师讲授满意度和学生学习参与度双向评价作为教师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并尝试将“大思政课”评价结果运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中,并将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入党、参军、优先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沉浸程度、学习效果等进行立体“扫描”和“画像”,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定制;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形成“品德养成、学业发展、人文底蕴及实践创新”相互贯通的思政教育全过程动态监控、督导、评价调节机制,提升“大思政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运用大数据画像技术,对学生“大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进行多元全域评价,每生成长记录年均逾千条。河南省特聘教授、许昌学院马院院长寇鸿顺表示。

     

      咋保证——创新教学保障体系 

      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将“大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制定包括思政课程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安排等一体推进的“大思政课”建设总体工作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中心统筹协调,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

      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多支队伍,指导学生参加思政课程实践。健全人员保障体系,用好专兼特思政教师队伍,聘请地方党政机关领导、优秀企业家代表、乡村振兴带头人等担任“校外导师”“第二导师”,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党建团学等工作的融合,激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合力。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职称晋升、学习培训、课题申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政策的落实。

      “大思政课”建设要统筹各方面力量、资源,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贯穿始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完整的“大思政课”体系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该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表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