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我与《党建》杂志社的故事”
    我生命的绿洲——《党建》
    发表时间:2023-03-09 来源:党建网

    隆 炼

     

      明年《党建》杂志将迎来创刊35周年。一本杂志走过的35年时光,于浩瀚的历史长河而言不过一瞬,于我却是一段绚烂珍贵的美好年华。那些沉淀在记忆中的人和事,透过日见泛黄的纸页熠熠生辉,难以忘却。

      我第一次见到《党建》杂志是在1991年。那时,在村里当老师的爷爷带回来一本书,书的封面印着一组人物画像。爷爷告诉我,这本书叫《党建》,从山那边很远的城市中来。于是,年幼的我,坐在家门口屋檐下,遥望着山外的天空,在脑海里不停勾画着城市的模样。

      真正阅读《党建》是在1994年10月。当时我上小学四年级,一天跟随父亲去镇里办事时,在工作人员办公室的报刊架上,我一眼就看到了她。趁着大人们交流时,我捧过杂志,蹲在门口一角,匆匆浏览起来。那些铅字和墨香,让我忘记了时间,也让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她。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本1994年第10期的杂志,共有11个栏目,封面是一张天安门城楼照,理论专栏还刊登了一位名叫冷溶的作者写的《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那天临走时,办公室的同志见我依依不舍,就主动把这期杂志送给了我。如今,这期饱含墨香的《党建》杂志已经泛黄,但渗透在岁月中的那段求知时光,却让我对她产生了浓浓的眷恋。遗憾的是,在物资匮乏的乡村,我不能经常阅读到她,但只要遇见她,我都会捧在手中仔细阅读。

      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外资公司工作。办公室进行报刊征订时,我毫不犹豫地在“《党建》杂志”那一栏打了勾。每当邮递员送来杂志时,我都会小心翼翼地接过她,从目录里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阅读,然后再依序阅读其他文章。等所有的文章阅读完毕,我会用笔在心仪的文章上做下标记,然后工工整整地把当期杂志那些优美的篇章、段落抄录在笔记本上。

      2012年,我通过招考进了家乡的广播电视台,从事了梦寐以求的文字工作。除了单位订阅外,我开始自己订阅《党建》杂志。空余时间,我常把杂志上的新闻稿件当作学习范本,认真揣摩文章架构,研究写作方法。同时,我还把一些精彩的文章推荐给同事们,作为范文诵读、传阅。在长时间的陪伴和阅读下,我萌生了向杂志投稿的想法。

      2016年2月,我从《党建》杂志上读到了《“良好家风 党员带头”有奖征文启事》。仔细看了征文要求后,我以1962年爷爷带领父亲还针、父亲藏针的故事为素材,写了一篇题为《一枚大头针》的文章投了过去。一周后,令人惊喜的是,我接到了编辑老师王碧薇的电话,告知我稿子已被采用。第二天,我就在党建网上看到了我的文章。一个月后,我在《党建》杂志上读到了经过编辑老师精心修改后的稿子。这篇文章最后获得征文比赛三等奖,一些地方还将其选入小学语文试卷的阅读题目。

      这次投稿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在打开了我写作思维的同时,还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创作激情。从此,我鼓足信心写个不停,不仅把自己的名字落在了各级党报党刊上,还实现了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我还帮父亲释然了一件他一直耿耿于怀的事。1986年,父亲在面临招工与回村的两难选择时,把希望寄托在人情关系上,是爷爷用那枚大头针打消了他心中的歪念头。这让务了一辈子农的父亲在晚年时,时常埋怨当年爷爷的不近人情。当我把刊载文章的《党建》拿回家给父亲看后,他沉默了许久。当读到“这枚大头针,对我们后辈的影响极大。我家弟妹三人,相继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考上大学,并通过招考,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在日常生活工作里,我们虽不一定有出息,但都是正直、善良、有孝心的人,都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时,父亲更是老泪纵横地说:“在时间的裁决下,还是你爷爷是对的!”

      岁月沉金,笔墨生香。我能从一个农村娃走到如今的编审岗位,《党建》杂志功不可没。几十年来,她不仅滋润催放了我心中的文学花蕾,更是我提高人格素养和生活品位,不断从中汲取养分的生命绿洲。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