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我与《党建》杂志社的故事”
    我与《党建》杂志的三种“缘分”
    发表时间:2022-08-23 来源:党建网

    马银河

     

      我是一名“80后”,年轻的我与《党建》杂志的故事也许没有前辈们那么精彩,但我却对《党建》杂志有着无限深情。纸短情长,我们之间有三种“缘分”。

      “师生缘”。我是一名政治学专业的学生,读大学期间,为进一步掌握思想政治、党建相关的业务知识,为了能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岗位要求,在课堂之余泡在图书馆度过时光成为我的一大爱好。正是在那里,我发现了《党建》杂志,慢慢地爱上了《党建》杂志。刚拿到手,我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杂志上思想理论、基层党建方面的文章。我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门摘抄文章里的精彩语句,以便自己在写作练习时使用。《党建》杂志不仅权威,还具有思想性和可读性,成为我学习党建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课理解的“好帮手”。“近朱者赤”,在《党建》杂志的帮助下,我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在她的鼓舞下,我以实际行动通过了党组织的考验,在大学毕业之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四年,《党建》杂志不仅是我学习上的老师,更是我思想上的“辅导员”,为我的学习和人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同事缘”。毕业以后,我去了一家中央企业基层单位从事党务工作,每月都能及时收到单位订阅的《党建》杂志。于是,读《党建》、学《党建》成为我的习惯。办公室的老大姐开玩笑地说:“没想到你们年轻人还这么喜欢看《党建》?”我哈哈一笑:“党建人看《党建》、学党建、干党建,天经地义啊!”后来,我调往工程一线工作。项目现场地处偏远,业余生活单调枯燥。为了丰富党员、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项目部党组织决定主办一份内部报纸。鉴于我经常阅读《党建》杂志,领导便把这份重任压在了我的肩上。除了熬夜组稿写稿之外,我还精心摘编《党建》杂志上的精彩文章。第一期报纸出炉后,项目一线的党员、群众一下子炸开了锅。看到大家茶余饭后津津有味地在公告栏阅读报纸的情景,我内心对《党建》杂志充满了感激。她就像一位好同事,给予我“润物细无声”的无私支持。

      “朋友缘”。《党建》杂志开放办刊,让我读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优秀文章。在《党建》杂志的耳濡目染下,我开始尝试写作。从文章的标题、语言,到立意、结构,我不断学习相关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尝试向媒体投稿。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石沉大海之后,我的第一篇小文章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了!从那以后,我继续学习《党建》杂志优秀文章的写作方法,不断深入思考,不断拓展写作思路。随着写作实践的深入,我的小文章也有幸在一些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我开始鼓起勇气向《党建》杂志投稿,梦想和她做一次“笔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写的《爷爷卖牛记》《从小卖部到新零售中心》《母亲三次发火》等文章登上了《党建》杂志、党建网,还曾有幸获得了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征文二等奖。我深知,我写作上的点滴进步,都得益于《党建》杂志的帮助,她就像一位老朋友,让人倍感亲切,让人积极奋进。

      与《党建》杂志相识、相知、“相恋”,令我终身难忘。如今,《党建》杂志社已经走过35年,拥有“两刊两网”四大平台,成为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的坚强阵地、党员干部学习的权威平台、广大读者的精神家园。我会一直把《党建》杂志作为良师和挚友,追随她的步伐,扎实走好今后的人生路。(责任编辑:赵瑞熙)

     

      (作者单位:核工业机关服务中心)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