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二十大代表风采
    美丽乡村看“头雁”——记内蒙古自治区党的二十大代表张三明
    发表时间:2022-09-28 来源:党建网

      走进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干召庙镇民主村,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亭台楼榭绿树间、水系环绕通幽处”的特色村庄景观,仿佛走进江南水乡一般,“路边有灯光、林中有村庄,书院闻墨香、瓜果美名扬”是这里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这样一幅美丽精彩的乡村画卷背后,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张三明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挥70余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村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轨迹。

     

    张三明组织五人小组对村民土地入股等问题进行评估研究

     

    创新村组治理,让农民跟党走有劲头

      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经济发展,干召庙镇民主村都曾在全镇名列前茅。但从2010年开始,因村“两委”班子管理不民主等原因,导致工作出现滑坡,100多名村民曾多次上访,“民主村里不民主”成为当地村民的口头禅。

      “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张三明1964年随父亲从甘肃民勤县迁至民主村,是河套这方热土养育了他。2015年担任村书记后,他怀着感恩的心,迎难而上,首先从创新村组治理入手,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赢得了群众信任。

      民主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在实施村组公益事业和落实惠民政策过程中,由于组与组之间在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村民代表会议议定的事项在村民小组层面推行还存在一定阻力和困难。针对这一情况,张三明通过入户见人,充分征求组情民意,创新性地让每个村民小组推选5名代表组成“五人小组”,明确每组至少有2名党员、召集人必须是党员,村组事务实行“五张嘴参与议事,十只眼全程监督,五支笔把关复审”的民主治理方式,实现了群众“家门口”的民主治理,找到了一个成功破解“信访村难题”的密码。

      创新源于群众实践、源于现实需要。民主村通过“五人小组”成员“小而活、细而实”的上门工作,先后调整取消了32户人情低保,动员村民集资260余万元,新修村级小油路74.9公里,村里连续7年再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使这个过去的“上访村”成为了河套地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中国最美乡村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看着村庄一天天变好变美,村民们纷纷为这位党支部书记竖起了大拇指,张三明也成为了全市远近闻名的“明星书记”。

     

    张三明在花卉果树育苗基地同群众一起查看、交流新引进菜椒生长情况

     

      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增干劲有奔头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理顺村里工作头绪后,针对村组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现状,如何让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就成了张三明不断追求的工作目标。

      张三明立足地域实际,带领村“两委”干部因组制宜规划布局特色产业:一组建起8万只蛋鸡养殖基地,三组建设了5.8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四组依托沙丘土质大力发展经济林,八组搞起了特色瓜果种植区,四组、五组联合建设了800亩设施农业和沙产业旅游区,形成“一林二养三瓜菜”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采取“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新建冷藏保鲜库1500平方米、纸箱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库房1500平方米、电商平台300平方米,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8.6万元,实现富民强村同步推进。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过去,民主村的苹果梨虽然产量高、汁液多、耐储存,但长期以来卖不出好价钱,成为当地果农的一块心病。为此,张三明抹下面子,白天到上级部门“化缘”跑项目资金,晚上到群众家中“谈心”做思想工作,通过多方联系争取到项目资金1178万元,建成了塞上园林观光产业园,引进推广20多种新品种。他还邀请市区两级技术员给果农“手把手”教技术、讲政策,实行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种植,并注册“丑梨”商标,制定了从栽培到采摘的全链条标准,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当地的苹果梨由原来的每公斤2元卖到6元,并以每公斤11元的价格销售到江苏、广东等地,使这一产业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香饽饽”。

      正如驻村干部评价他的那句话:“好支书,就是这样干出来的!”党员群众的高度信任,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加坚定了张三明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和决心。

     

    张三明在博鳌美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论坛峰会上领奖

     

    倡导乡风文明,让农民展形象有派头

      “丰衣足食了、钱袋子鼓了,村风民风也要变,让村里生活不比城里差,活出我们的自信与派头。”这是张三明经常对村民说的一句话。

      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张三明带领村民举行了“破陋习树新风”千人宣誓仪式,制订了符合实情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特别是针对婚丧嫁娶的酒席标准越来越高、造成群众负担沉重的问题,村“两委”设立了“一桌不超过700元,烟不超过20元,酒不超过40元”的规定。同时,在村内提倡节俭办事、厚养薄葬,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执行,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响民主村旅游品牌,张三明先后举办了“乡村大嫂”拉面大赛、“河套杀猪宴”“梨花节”“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向外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勤拉面、挽面、农村炖笨鸡、河套面精、猪肉烩酸菜等美味佳肴。随着民主村文旅事业的发展,村民们的精气神越来越足,“去民主村转转”成了临河人休闲娱乐的第一选择。正如民主村村民所言:“我们改变了,村庄就改变了。”

      党员是一面旗帜,群众是一面镜子。张三明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是民主村这方热土养育了我,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的民主村变绿了、变美了、变和谐了,村民们心里清楚得很,这一切都得益于有张三明这样一位好支书。他是党员认可的“领头雁”,是村民信任的“当家人”,更是美丽乡村的“守望者”!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供稿)

    网站编辑:孟雅睿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