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革命精神谱系
    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发表时间:2021-05-21 来源:党建网

    刘立 孙楠

     

      新时代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把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更加凸显了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公民和国家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我党历来提倡弘扬科学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里提出建设“科学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他说道,“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邓小平同志历来提倡弘扬科学精神,主张“实事求是”。他多次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江泽民同志强调:“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他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就会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科学精神。他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肯定广大院士长期以来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希望退下来的院士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在传播科学知识上学为人师、在弘扬科学精神上身体力行。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这个中文词汇,最早提出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6年1月,任鸿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科学精神论》,首次在中文文献中创用“科学精神”一词并作系统论述:“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自此,“科学精神”这个词在中国科技知识界逐渐传播开来。很多知识分子对科学精神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概括,比如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上提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作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作科学精神。”竺可桢提出科学精神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199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同志在全国科普大会上的讲话“加强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中对“科学精神”作出了系统阐述,他讲到:科学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科学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预测,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周光召同志的这个讲话以及随后发表的同名文章,对于“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并列进入“四科”,推动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四科”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具有重大的历史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界和知识界对科学精神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比如龚育之将科学精神概括为:实践的检验,批判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刘大椿将科学精神概括为:理性理念、实证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笔者博采众长,提出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理性批判、实践检验。

      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事求是,就是首先要发现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虚假伪冒的事。从真实的事实中去探索求得规律和真理。无论是认识“实事”还是“求是”,都必须应用科学方法(包括社会科学方法),需要秉持客观态度,尽力排除主观因素影响,就尽可能揭示事物本来面目进行调查研究。另外,周光召、何祚庥等都认为,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求是”,就包含追求真理的意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精神包含“追求真理、攀登高峰”的特征。

      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精神包含“不懈创新”的特征,多次提到“守正创新”。比如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这一重要文章中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提出了“守正创新”的要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提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对科技界来说也是适用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讲话中,对包括院士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要弘扬创新精神。他还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科技创新要守正,就要坚守科研诚信,反对任何违背科研规范的不端行为,反对任何弄虚作假、伪造捏造、抄袭剽窃的行为。比如,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是一种创新,但是它严重违背了国内外共识的科研伦理,因而被谴责被禁止。总而言之,光“守正”,不创新,不行;只创新,而不“守正”,也不行。不守正,不创新,更是不行。无论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还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指导思想。

      理性批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科学发展史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表明,人类学术是通过理性批判而进步的。人类运用理性智慧,不断揭示出自然规律,不断突破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和迷信。所谓批判,就是要在理性的引导下,以事实证据为基础,坚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采取批判性思维,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理性地大胆地对现有的理论、认识、发现、观点等进行质疑,明辨是非,反对教条化和独断化。

      实践检验。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表明真理是客观的,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认识。无论是通过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得到的新认识,还是通过理性批判得来的观点,都必须经过实践和实验的检验。只有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检验过的认识,才能从相对真理不断走向绝对真理。

     

      三、新时代践行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科学共同体(含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等)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载体和主体。科学共同体要做践行、弘扬和坚持科学精神的排头兵。在新时代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共同体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就表现为“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这里面就包括了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概括。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特色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双重性,科学精神重在求真,对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水平具有决定性;人文精神重在求善,对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导向具有决定性。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出了明确的概括:1)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2)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3)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4)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5)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6)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当前我国科研创新生态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违背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现象。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就必须按照《意见》的精神,反对“学阀”作风,崇尚学术民主;反对科研不端行为,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反对圈子派系文化,建设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文化;破“四唯”“五唯”,立“原创性”评价标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首发在祖国的中英文期刊上。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