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革命精神谱系
    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
    发表时间:2021-05-27 来源:党建网

    张崇旺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伟大社会革命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红色精神,它们汇聚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大别山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都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充分肯定了大别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大别山精神形成的历史基础

      大别山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红色之山。这里曾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转折地。这种辉煌的革命历史,是孕育大别山精神的沃土,也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历史基础。

      建党初期,大别山区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1920年8月,来自于大别山区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的董必武、张国恩、赵子健,湖北黄冈县的陈潭秋、包惠僧等7人在武汉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共存社在湖北黄冈成立,独立开展建党活动。23日,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代表,参加中共一大。共存社骨干成员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人获悉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消息,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在湖北黄冈成立了中共陈策楼小组,这是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党小组,此后大别山区党组织不断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1927年11月、1929年5月及11月,大别山当地党组织分别发动了湖北黄麻起义、河南商南起义、安徽六霍起义,分别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相继开辟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3月,三块根据地合并成立鄂豫皖边特别区。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次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而留在大别山根据地的红军和地方武装则重建了红二十五军,使得大别山红旗屹立不倒。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留下的部分武装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有力策应了三支主力红军长征,支撑了南方八省游击斗争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是华中抗战的战略支撑地。全面抗战开始后,大别山区的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中、皖东抗日前线,不久发展为新四军第二师,开辟了拥有330万人口、2.1万平方公里的淮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李先念领导的豫鄂边区抗日武装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开辟了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抗击15万侵华日军和8万多伪军,解放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00多万人民,有力地从战略上配合了兄弟部队在敌后的抗战,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是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转折地。1946年6月,李先念等领导的中原部队实施中原突围。次年8月,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了大别山根据地。毛泽东评价道:“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总之,英雄的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用自己的斗争实践,在大别山这块土地上,培育和铸就了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的基本内涵

      大别山精神,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而形成的革命精神。“坚守信念、对党忠诚,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牺牲、无私奉献,胸怀大局、勇当先锋”,是大别山精神的基本内涵。

      “坚守信念、对党忠诚”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核心。与其他老区精神一样,大别山精神有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忠诚之魂。大别山革命的播种者董必武在《九十初度》中写道:“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是大别山军民坚定理想信念的最好注解。而广为流传的《便衣队之歌》则充分表达了大别山军民一心向党、对党无比热爱、无比忠诚的赤子之心。

      “依靠群众、团结奋斗”是大别山精神的精髓要义。大别山区党和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体军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筑起了打不破、摧不垮的铜墙铁壁。“村村寨寨铜锣响,山山岭岭红旗扬。家家户户忙打仗,男女老少齐武装”。这正是共产党人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战争的生动写照。

      “不畏牺牲、无私奉献”是大别山精神的崇高品格。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用鲜血换来的。1927年黄麻起义失败后,黄麻两县起义军民遭到敌人的血腥屠杀。在黄安箭厂河一块不足一亩田里就有300多人被杀害,鲜血染红了土地,为纪念这一血案,此地被称为“红田”。大别山区曾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几乎是“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胸怀大局、勇当先锋”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质。在革命紧要关头,为了革命需要和整体利益,大别山军民总是从大局出发,主动担当作为,敢挑重担,争做先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疯狂“围剿”,在自身面临“围剿”的情况下,大别山军民胸怀大局,多次南下策应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全体将士作为“北上先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陕北立下了特殊的功勋,毛泽东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央红军之向导”。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身就是一项顾大局、挑重担、做先锋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毛主席打了个极秘密的电报给刘邓,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那时搞无后方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啊!”

     

    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大别山精神所承载的辉煌革命实践虽然已成过往,但是大别山精神却并没有过时,因为它凝聚了我们党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基因,依然有着跨越时空的不朽魅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应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时代要求,大力传承与弘扬大别山精神,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因此,今天我们必须始终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做到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只有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能不断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最终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力量。

      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崇尚奉献,甘于奉献,以榜样力量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县考察时说:“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区人民同样展现出了强烈的奉献奋斗精神。”在新时代,我们要善于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把时代要求与自己的奋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赋予奉献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精神境界。

      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讲大局、尽责任、勇担当,在新的长征路上开拓进取谋新篇。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谋全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共同写好全党全国一盘棋的大文章。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顺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员干部是否具有担当精神,关系到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和国家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要有勇做先锋、开拓创新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并鼓励青年人“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大学红色文化研究中心)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