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革命精神谱系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
    发表时间:2021-06-04 来源:党建网

    马福运 张迪

     

      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历时十年修建红旗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实践,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鲜活案例。

     

      一、红旗渠精神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10万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苦战十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起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由此诞生了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生动的实践基础。

      盼水祈水的奋斗历程。厚厚一本林县志,写满了林县人民是与干旱做斗争的历史。“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由于地理原因,林县长年干旱少雨、资源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恶劣。世代生活在太行山上的林县人民,有着日夜盼水祈水的强烈愿望。同时,太行山不畏险阻、刚强不屈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林县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顽强品格。新中国成立后,林县水利建设和山区改造初见成效,激发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的信心决心,为后来的“引漳入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世纪60年代,在毛泽东同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搞水利”指示的鼓舞下,逐渐摸清大自然的“脾气”的林县人民,正式开始了与大自然抗争的艰难历程。

      特殊区位的文化涵养。一方土养一方人。林县所处的特殊区位,为红旗渠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特殊文化基因。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内核,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与自强不息的秉性和吃苦耐劳的意志一脉相承。二是独特区域文化环境的滋养。林县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自然浸润着厚重的三晋文化、包容的中原文化、豪迈的燕赵文化,慢慢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沉淀为自强、奋斗、俭朴、无畏等精神因子。三是太行革命文化基因的传承。抗战时期,成千上万太行儿女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与日本侵略者长期浴血奋战的过程中,形成了可歌可泣的太行革命精神,成为林县儿女开山治水、重组山河的强大精神动力。

      引漳入林的修渠实践。伟大精神来源于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精神。尽管红旗渠沿线山势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工程建设难度极大,但林县人民却凭着“无畏山高路险”的拼搏敢干,依靠一锤一钎一双手,用十年之功在巍巍太行谱写了“世界第九大奇迹”。林县人民凭着“办法比困难多”的真抓实干,不等不靠不要,解决了随时出现的困难。尽管工地上没有充足的粮食、没有安全舒适的住处,但林县人民却凭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埋头苦干,把玉米骨头、红薯秧、花生壳碾碎当作“代食品”,或者采集树皮、树根、树叶、野草或河草等东西充饥,把临时搭建在危险山崖上的宿舍打趣为,“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土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二、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

      1996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林州视察时,欣然为红旗渠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正如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曲传唱的那样,修建红旗渠的十万大军,当年就是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改写林县缺水盼水的苦难历史的同时,催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精神,集中表现为依靠群众、相信自己。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精神基点。面对“光岭秃山头,十年九不收,穷人日夜愁”的恶劣自然环境和悲惨生活境况,林县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既要敢想敢干,又要实事求是。有困难不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不能等、不能靠、不能伸手向上要,只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资金、技术、经验、材料,群众就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自己带工具和口粮,自己钻研修渠技术。十年下来,不仅创新了许多工程技巧,克服了“三无一少”,还培养了大量建筑技术人员。

      艰苦创业精神,集中表现为敢为人行、百折不挠。邓小平曾经指出,因为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林县人民成功修建红旗渠,靠的就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开始对困难估计不足,导致策略不当、管理混乱、进展缓慢,经过盘阳会议的及时调整,干部群众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最终打赢了十年持久战;由于山上落石导致群众死伤惨重,除险英雄任羊成带领除险队员们腰系麻绳、手拿铁钩、吊挂山腰、凌空除险;一个个随工地行走的“林红村”,一座座绳索捆脚防掉摔的“神工铺”,是林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最好诠释。在贫困中积极进取,在艰难中无畏前行,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在实践中创新创造……林县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创业的深刻内涵。

      团结协作精神集中体现为众志成城、相互支援。一方有需,八方支援。从山西省委、平顺县委、安阳市委、新乡地委,到驻安部队、企事业单位,从河南省委、中南局,到党中央、国务院,都对红旗渠工程给予了大力支持;面对随时出现的困难和压力,县委班子成员彼此信任、互相支持、主动揽责,给了林县人民最安全的依靠;为了几代人的共同祈愿,林县上下一盘棋,15个公社不分彼此、人员互助、资源共享,相互支持、通力合作成为自觉行动。当时的林县,无论是工地一线,还是后方的机关、厂矿、医院、农村,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成了现实,生动再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深刻道理。正如修渠工地上美其名曰“凤凰展翅”的工作模式,四人抡锤、一人扶钎,将团结协作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私奉献精神,集中体现为干部带头、不计得失。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工作标准比群众大,口粮标准比群众低”的自觉,不搞任何特权,没有任何私利。修建拦河大坝的时候,党员干部冲在截流的最前线,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组成的500名青壮劳力突击队,在激流中筑起了坚实的人墙。为了排除险情,外乡来的大学生技术员吴祖倒在了塌方的王家庄隧洞中,年仅27岁。10年间,共有81位优秀儿女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年龄最小的仅17岁;涌现出杨贵、任羊成、李贵、李改云、吴祖太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险时刻能冲出来”“舍小家,为大家,把大家当自家”的领导干部,冲锋在前、不讲得失,才深深打动林县人民,迸发出“党员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的冲天干劲。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伟大红旗渠精神的特质。“人间天河”红旗渠,修建于我国极端困难时期。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艰巨的水利工程。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与生俱来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体现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

      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必然会通过自己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成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挥出代代赓续的精神动力,闪烁出更加耀眼的精神光芒。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具体形态。作为革命精神谱系的具体形态,红旗渠精神拥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特质。一是艰苦奋斗的表现。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不满现状,凭着一腔热情和勤劳双手,通过艰苦奋斗追求幸福生活、创造人间奇迹的光辉典范。二是斗争精神的呈现。面对当时国家的困难局面和林县的艰难状况,林县人民“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随时与各种“测不准”事件作斗争,矢志不渝,毫不动摇。三是勇于担当的展现。修建红旗渠是林县县委基于群众呼声和发展瓶颈,主动担当起的历史责任,战胜了各种磨难。四是信念坚定的体现。改变林县落后面貌、解决缺水干旱困难,是人民群众的理想;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未来负责,是党员干部的信念。二者的有机结合,催生并坚定了重建林县河山的理想信念。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红旗渠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林县县委统筹全局提出“引漳入林”,就是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全县人民几千年的吃水问题,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镌入了红旗渠,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助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是帮助党员干部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干”的有效路径,是不断把“两个一百年”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精神动力。

      红旗渠精神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鲜活案例。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当年“战太行”的十万大军,相继“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正在奔向“福太行”的康庄大道。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一方面,红旗渠精神是脱贫攻坚的经典案例。为了彻底拔掉追随了林县几千年的穷根,林县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千难万险修建了红旗渠,把“天上之水”引入这片“望穿秋水”的土地,使林县这个“千年穷县”变成了河南县域经济20强。另一方面,红旗渠精神是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林县人代接赓续的拼搏进取之路告诉我们,“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仍然需要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口述史的红旗渠精神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研究”(18AKS01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马福运,系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迪系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