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革命精神谱系
    弘扬赓续劳模精神 走好时代新征程
    发表时间:2021-07-13 来源:党建网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之视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视为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成为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劳模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模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开风气之先、引时代潮流的社会精英,在他们身上汇聚着国家意志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力量。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模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五一”国际劳动节始于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倡议。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劳动节既是劳动人民的节日,也是弘扬和表彰劳动模范的节日。1950年、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务院)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行业系统也都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劳模评选,从而使劳模表彰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其感召力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作为社会动员的有效手段,劳模表彰也在客观上强化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劳动模范大多是贫苦出身,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其内心深处迸发出对党、国家和领袖朴素而炽热的情感。无论是掏粪工人时传祥,还是老工人孟泰,他们以苦为乐、任劳任怨的高尚品质,对国家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一种价值观念的共振,进而转化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概括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价值内涵,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劳模身上所汇聚的这种人格品质,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成为对公民文明素养最为真切的诠释。

     

      劳模精神的内涵阐释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构成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劳模之所以成为劳模,就在于他们践行了对工作的无比挚爱,在名利面前能够淡然处之,并把奉献作为了自己毕生的人格追求。

      “爱岗敬业”重在“爱”和“敬”。爱”是热爱,“敬”是敬畏。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劳模之所以被人尊重,就在于其对职业的这种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懈怠,就能全力以赴、精心投入,“夙兴夜寐,敬畏弗懈”。

      “争创一流”重在“一流”。只有怀“创一流”之心、发“创一流”之力,才能把事业推向前进,这是一种伟大的追求。古人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争创一流体现的是一种追求和目标,人只有确定了大目标、高目标,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劳模都追求一流的工作目标,并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艰苦奋斗”的核心在于“奋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劳模精神的重要内涵和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归根结底就是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勇于创新”是所有劳模的共同精神体现。创新是对使命的践行,时代发展需要创新。从哲学层面上讲,创新是人的一种创造性实践行为,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而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了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方式的否定,是对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勇于创新,才能在创新路上行稳致远,并通过创新实现人的自我发展。

      “淡泊名利”的核心点是“淡泊”。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境界,且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追求名利的人是不会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只有将“名利”视为浮云,将事业视为“宝贝”者,才能创造出一定的业绩。正如“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所言,“获得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的每个人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忠诚、执着、朴实。追求‘短、平、快’,当不了英雄;想着‘名、利、奖’,造不出伟大。”

      “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支点。奉献”体现出来的是“无私”,这种“无私”是纯粹的,不掺杂丝毫个人利益。奉献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届劳模,无一不是把“奉献”放在了首位。甘愿辞去“政委”职务从事平凡工作的杨怀远,挑起扁担为旅客服务,这一挑就是38年;曾获得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黄旭,作为天津市一名普通电力职工,像其他劳模一样,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就是在普通岗位上默默付出,甘于奉献。这些劳模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敦厚质朴的笑容,他们只问耕耘、不计得失,在超越小我中成就了国之大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的真谛。

      做一个守本分、有追求,讲作风、担使命,有境界、有修为的人,不仅是每一位劳模的精神风范,更是每一位劳动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国家的发展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撑。劳模精神已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能够长续发展、生生不息的重要源动力。

     

      劳模精神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劳模精神形成的巨大时代动力,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干兴邦”的重要体现。

      劳模精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劳动给予了很高评价,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提出了劳动是人“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的感性活动、“劳动创造了人类”等观点。重视劳动的价值,就要激励劳动的开展。“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和创造、创新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尊重劳动就是对创造、创新的最大激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种创新就是一种高质量的劳动。劳动是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只有劳动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可以说,弘扬劳模精神不但提升了对劳动本质的认识,而且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刻内涵。

      劳模精神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劳动的主体是人,对劳模精神的弘扬实际上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对劳模精神的弘扬赓续,就是对人民的重视,就是对人民的爱戴和敬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理念,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创造历史,奋斗成就幸福,劳动开创未来,对人民的敬畏和尊重就是对未来、对发展的尊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人,尤其是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对劳模精神的弘扬就是对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种倡导。

      劳模精神激发了新时代人民的奋进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高远、求真务实地勾勒出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越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是人民群众中的代表,劳模精神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创造的。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和激励,能够迸发出强大力量,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动力支撑。精神不但是一个人的立命之本,一个民族的强大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几千年的辉煌文明,就在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伟大奋斗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共识,“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激发出人民敢为人先、永攀高峰的斗志,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贡献力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永远是奋斗出来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造。“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伟大的中国人民本来就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人民,新时代,我们不但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更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弘扬赓续包括劳模精神在内的各种伟大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来自外界的风雨挑战,才能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并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执笔人:王伟凯,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