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社会主义五百年》
    发表时间:2014-02-18 来源:当当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社会主义五百年(全三册)

      作     者于幼军,黎元江 著

      出 版 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6-1

      ISBN9787540678340

     

      编辑推荐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前夕,本套丛书的第三卷及第一、第二卷增订版的面世,对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学习研究中共党史,学习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从中吸取思想智慧,反思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发展道路,大有裨益,是一部思想深刻精辟、文笔活泼流畅、可以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

     

      内容推荐

      《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一卷】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增订版)》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形式,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以及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以文学的笔调娓娓道来。

      本卷介绍评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程,讲述自1516年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等多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近四百年的历史。作者在客观中肯地阐述他们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运动史上的地位作用的同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众多思想家和相关历史人物的形象,并对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给予了精辟深刻的思想评述。

      本书文笔简洁流畅,形式新颖生动,有助读者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及源流发展,启发人们思考社会主义的现状及未来。

      本卷原名《社会主义四百年》(上),出版于1985年10月,曾获全国第二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这次为配合第三卷的出版,两位作者对原著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增补,增加了十多万字,吸收了国内理论界、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融入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及运动实践的新认识和新感悟,着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理论家们思想观点的评述,使本书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二卷】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增订版)》

      本卷主要介绍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过程,即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探索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以及斯大林主政期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历史和五四运动前夕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史实,在进行客观中肯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

      本卷原书名《社会主义四百年》(二),出版于1993年9月。本次作为增订版,作者续写了六个新的回目,其他回目也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增补,总共增加了十多万字。修改增写时注意吸收国内理论界、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并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和俄罗斯国家解密的历史档案,对原著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增补了一些新史实。此外,增订版还融入了作者近十多年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及运动实践的新认识和新感悟,着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理论家们思想的评述,以及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从而增强了该书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有助于启发人们思考社会主义的现状与未来。

      《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

      本书采用中国传统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客观中肯的阐述,对重要历史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又有作者精辟深刻的思想评述。形式新颖生动,文笔简洁流畅。

      本书时间跨度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把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时代眼光作了细致的描述。尤其是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思考,冷静客观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求镜古自悟,资政育人。

     

      作者简介

      于幼军,男,汉族,现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黎元江,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广州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广州市市委常委、广州市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目录

      《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一卷】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增订版)》

      第一回 颠倒世事 英伦惨见羊吃人

      扭转乾坤 莫尔情寄乌托邦

      第二回 英格兰大法官魂归爪哇国

      意大利穷修士梦游太阳城

      第三回 出叛徒饮恨自由岭

      遇丽人复活鳄鱼坑

      第四回 三十载人间地狱修成正果

      数千年太平天国妙境诱人

      第五回 战斗山前义军难敌骑士

      蔓草岗头死者压倒活人

      第六回 三个托马斯都是空想社会主义鼻祖

      五位思想家同属直接共产主义先驱

      第七回 反戈神甫鼓吹暴力推翻君主

      神秘作家主张彻底铲除私有

      第八回 隐身人再露峥嵘锋芒消尽

      少贵族初出茅庐英气逼人

      第九回 马布利拒对太子讲学

      巴贝夫甘为真理献身

      第十回 扛枷锁当时因祸得福

      戴桂冠后世自有公论

      第十一回 封建制度无去路

      无产阶级有先声

      第十二回 真学者视大人物如草芥

      假疯子劝拿破仑摘皇冠

      第十三回 傅立叶守株待兔

      法郎吉纸上谈兵

      第十四回 百万富翁仗义疏财建和谐新村

      多情爵士乐而忘返游伊加利亚

      第十五回 山重水复 空想社会主义疑无路

      柳暗花明 科学共产主义又一村

      第十六回 青年普罗米修斯为人间取火

      少女威斯特华伦降门第许身

      第十七回 大学博士成人类解放先驱

      阔家少爷变工人运动旗手

      第十八回 两个天才携手 签发出生证书

      一群战友结盟 开拓共运新路

      第十九回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实在内涵丰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原是核心价值

      第二十回 欧罗巴革命烽烟四起

      马克思学说更上层楼

      第二十一回 应运而生 第一国际震环宇

      横空出世 巴黎公社惊天地

      第二十二回 巴黎创新型人民民主

      公社试社会主义措施

      第二十三回 针锋相对挫败巴枯宁分裂

      坚持原则批评德国党统一

      第二十四回 廿六月啃酸果反杜林谬论

      四十年攀高峰揭资本秘密

      第二十五回 鞠躬尽瘁 马克思战至最后一息

      死而后已 恩格斯推出三项举措

      第二十六回 马恩思想四海传播

      左右两翼分道扬镳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二卷】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增订版)》

      目 录

      第一回  弗拉基米尔锋芒初露

      布尔什维克脱颖而出

      第二回 真知灼见 革命须分两步迈进

      至理名言 胜利可在一国领先

      第三回 二 月 革 命  大权旁落枉失硕果

      《四月提纲》 别开天地指明路径

      第四回 斯莫尔尼宫吹起新世纪号角

      阿芙乐尔号敲响旧社会丧钟

      第五回 数代人长征 从十月革命起步

      四百年梦境 因俄国革命成真

      第六回 操之过急 战时共产主义失误

      审时度势 新式经济政策显功

      第七回 哲人暮年 思想炉火纯青

      伟人仙逝 事业有待来人

      第八回 斯大林高擎大旗越过难关

      托季加联袂出击接连败北

      第九回 布哈林力主维护“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刻意推行“加速工业化”

      第十回 “两化运动” 功过实难一概而论

      “双五计划” 业绩令人刮目相看

      第十一回 处 处 抓 反 革 命 人人自危

      时时喊“大清洗” 个个惊心

      第十二回  卫国令下 多少将士赴汤火

      二战告捷 全是殷血换鲜花

      第十三回  一生传奇复杂 盖棺也难定论

      几多功过是非 留待后人评说

      第十四回  风急云骤 游子东渡图救世

      柳绿桃红 书生西望为拯民

      第十五回  批驳改良 从德国革命寻武器

      谢绝爱情 向日本少女表心迹

      第十六回  朱执信引进社会主义

      炸弹团谋刺水师提督

      第十七回  治标难治本 孙中山主张受人冷落

      恨铁不成钢 无政府思潮应运而生

      第十八回  师复主义送黑夜渐去

      马列学说迎晨光而来

      第十九回  新文化运动横扫封建主义糟粕

      新青年杂志高举科学民主大旗

      第二十回  五 四 风 暴 开 启 思 想 解 放 大 门

      《每周评论》力挺布尔什维主义

      第二十一回 柴房里 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

      著作中 李 达 推 崇 苏 维 埃 政 权

      第二十二回 两面开弓重创改良派

      一心治学狠批虚无党

      第二十三回 《俄乡纪程》直击共产圣城真相

      《赤都心史》尽录东方稚儿思绪

      第二十四回 一 堆 旧 报 解 开 北 李 南 杨 秘 密

      三个“在于”奠定启蒙先驱美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

      目 录

      第一回 十月革命炮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北李南陈相约 中国共产党应运诞生

      第二回 纲领应有高低 展宏图需从国情出发

      革命须分两步 共产党明晰任务目标

      第三回 多年奋斗未果 永丰舰悔筹谋失策

      决意联俄容共 孙中山觅组党良方

      第四回 联合战线筑就 国民革命风起云涌

      一代巨星陨落 伟人业绩山高水长

      第五回 浦江风云突变 蒋介石举起屠刀

      鲜血擦亮眼睛 枪杆子打出政权

      第六回 农村包围城市 井冈道路通天下

      军队效力人民 星星之火可燎原

      第七回 反对教条主义 思想路线正航向

      探索苏区新政 人民共和见雏形

     

      媒体评论

      该书采取中国传统文学章回小说的形式,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和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写,文字生动活泼,蕴含深刻思想,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大众化。——高放(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原副会长)

      作者通俗地讲述了数十年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讲述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社会主义者、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与个中的酸甜苦辣,拉近了历史与读者、社会主义理念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非常可贵的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庐山会议”反右倾等重大事件,既讲得直截了当,并不遮遮掩掩,又始终能以平常心态、以理解与拥戴社会主义事业的心态来写,道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绝非一帆风顺的道理。——王蒙(原国家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

      该书是系统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演进的一部好书,思想内涵丰富,大量应用史料,文笔简洁流畅,可读性和感染力比较强。——李君如(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部分章节

      颠倒世事 英伦惨见羊吃人

      扭转乾坤 莫尔情寄乌托邦

      假若时光能够倒流,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时尚建筑林立的英格兰,五百年前竟是一个巨大的牧羊圈。一望无际的草地被纵横交错的栅栏、壕沟分割成一个个格子,数不清的羊儿在格子里面悠闲地漫步,自由自在犹如天上的云彩。这里,俨然是羊的世界。

      莫非英格兰人自古就以牧羊为业,对羊群格外喜爱?这可真是说来话长。本来,英格兰只是一个农业国,人民除耕耘之外,还兼营一点畜牧业。可到了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扩大,欧洲各国毛纺织业的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对羊毛的需求量骤然增大。英国出产的羊毛历来以细软见长,所以最受欢迎,只要市场上一有英国羊毛,便被抢购一空,于是,英国羊毛的出口贸易便由此兴旺起来。

      那时候,英格兰同欧洲大陆的来往,主要通过东南部一个叫多佛尔城的海港。这个海港的对岸是法兰德斯伯国的加莱城。两城中间一道狭窄的海峡,相隔不过百余海里,搭乘海船可以朝发夕至。所以,多佛尔就成了英国的羊毛出口中心,而加莱则是欧洲大陆羊毛入口的重镇。

      每当晨光熹微,英格兰通往多佛尔的条条车道上,满载羊毛的车辆络绎不绝;阳光底下,沿着海岸堆放的羊毛包像给蓝色的大海镶上一道光灿灿的银边;而在海上穿梭往返的一艘艘运输船,则像一条珍珠项链,在海峡的波涛上熠熠闪光。可惜的是,这羊毛的天地,虽然是英格兰羊毛业资本家心中的诗情画意,但也是英格兰人民灾难的渊薮。

      原来,与羊毛出口剧增同步的是英格兰国内羊毛市场的价格直线上升,这就直接刺激了牧羊业的收入,两亩耕地的收入比不上一亩牧场。结果,凡是手里握有土地的贵族、地主和高级僧侣都纷纷转行羊毛业。起初,他们只是把原有的领地改作牧场,后来,胃口越来越大,便打起自耕农土地的主意来。

      可是,自耕农以土地为生,谁愿意白白把土地拱手让给别人呢?

      于是,那些权势人物便使用武力去抢夺。他们用鞭子、长矛和烈火驱赶农民,拆除和烧毁农舍村庄,然后用栅栏和篱笆把大片土地圈围起来,挖上壕沟,使耕地变成了牧羊场。可怜那些失去了土地和住宅的农民们,只好流落他乡,四处行乞度日,成为“自由劳动力”,等待着资本家血盆大口的吞噬。

      且说有那么一家人,他们住在英格兰塞克斯郡一个小村庄里,户主叫霍尔,一生贫苦,全靠种地为生。

      有一天,乡绅波米尔突然带来一批凶神恶煞的打手,挥着刀剑,舞着棍棒,气势汹汹地包围了霍尔的村庄。乡亲们见来者不善,吓得赶紧关门闭户,头也不敢探出来。波米尔在外头大声地吆喝:“大家听着,我从国王陛下处已经购得这个村庄用来牧羊,你们马上得给我滚得远远的!”话音刚落,那群打手便如狼似虎地捣毁乡亲们的门窗。乡亲们心里直叫苦:离开了家园,靠什么来生活啊!大家咬着牙,谁也不肯离开家门。

      波米尔见没人听他的,不禁气红了眼,狠毒地下令放火烧屋。刹都铎王朝时的毛纺工场。

      那间,火光冲天,浓烟遍地。眼看着自己的家园立时便要毁于一炬,农民们的妻儿老小急得跪在地上哭泣哀求。然而,任你哭声震天,波米尔却无动于衷。一些血气方刚的年青人冲上前去要和他拼命,可是,怎抵得过那群凶神恶煞的打手。结果,死的死,伤的伤。

      霍尔正好患病在家。他得了疟疾,躺在床上,一会儿热得像上了蒸笼,掀开破被,热汗淋漓;一会儿冷得像掉进冰窖,捂住被子,瑟瑟发抖。正当他痛苦呻吟的时候,突然,大门“哐当”一声被撞开了。大门口冲进来七八个手持刀剑的汉子,他们有的满脸横肉,杀气腾腾;有的一嘴酒气,敞开的胸脯上裸露着黑森森的茸毛,叫人毛骨悚然。霍尔被门外的寒气和这帮打手的杀气一刺激,心里不禁打了一个寒噤,脑子里顿时意识到又有什么灾难临头了。

      还没容他细想,波米尔蛮横的声音便冲着他来了:“识相的,快把土地证交出来!”

      “什么?你发疯了,那是我们全家的命根啊!”霍尔顾不得生病,一骨碌爬起来,冲到波米尔跟前大声嚷道。

      “少废话!”波米尔狞笑着,朝身边的恶棍递了个眼色,说:

      “快交出来!”

      “为了上帝和基督,大人,为什么这样残暴地对待我们穷苦人啊?”霍尔的妻子又气又怕地质问波米尔。

      波米尔又是嘿嘿几声冷笑,说:“难道你们还不知道国王陛下已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经拆除了修士托钵僧的全部住所吗?所以,今天轮到我们绅士来拆毁你们这些穷小子的破房了。”说罢,他一摆手,几个打手蜂拥而上,七手八脚撕开霍尔的贴身棉马甲,搜出土地证,递给了波米尔。这伙坏蛋正要扬长而去,霍尔的小儿子从门边冲了出来。他一把抱住波米尔的腿,死死不放。没想到波米尔丧心病狂,拔出匕首,就往小霍尔的背上猛戳。年幼的孩子来不及呼喊便扑倒在血泊里,波米尔狠狠蹬开小霍尔,头也不回地走了。

      

      弗拉基米尔锋芒初露

      布尔什维克脱颖而出

      上卷讲到:科学社会主义之父马克思、恩格斯相继辞世,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伯恩施坦、法国社会党右翼饶勒斯等人为首的第二国际领导人,虽仍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却在一些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恩格斯两位科学巨匠锻造的思想理论武器,深锁在“合法的反对派”的保险柜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

      本卷续起:正当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蒙难之际,欧亚大陆俄罗斯平原冲出一矫健雄鹰。他勇敢地砸开锈锁,把被第二国际领导人深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拿出来武装俄国工人阶级,向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发起猛烈冲击;他把各国社会主义者重新集合组织起来,继承和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人类解放事业,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由一种社会理想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位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后来参加革命后化名为列宁的英雄,究竟如何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且听细细道来。

      19世纪的欧洲,英、法、德等主要国家已先后完成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原来被封建制度束缚的生产力,如脱缰野马飞驰向前。而地处东缘的俄国,此时仍处于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缓慢过渡的时期。到了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发动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也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与此同时,奴隶制的残余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激化;沙皇实行专制独裁,对各族人民施行暴虐统治和愚民政策,百姓受尽欺凌,整个国家民怨沸腾,危机四伏。

      有道是:乱世出英雄,动荡出伟人。值此俄罗斯多难之邦、多事之秋,孕育出一位扭转乾坤的英雄。1870年4月22日,在俄国伏尔加河畔依山傍水、树木葱郁的辛比尔斯克城,一位名曰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的教育家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父母给他取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他的父亲出身于一个贫苦市民家庭,7岁丧父,靠长兄做工的微薄收入供养读书,克勤克俭,勉强读完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先在一所中学任教,后任国民学校视察员,因工作出色,升至省国民教育总监。到弗拉基米尔出生时,家道已较富裕,是一个殷实的小康人家。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小名沃洛佳,自小好动活泼,爱翻筋斗、爬树,且好奇心强。孩童都喜欢玩玩具,而这位沃洛佳却是喜欢拆玩具。一个新玩具到了他手上,他总是拆了装,装了拆,有时拆开了一时装不上,他就呆呆地看着一堆散了架的玩具,反复琢磨,一坐就是大半天,直至把玩具装好为止。令父母宽慰的是,小沃洛佳自小聪颖过人,读书勤奋认真。他5岁已认识不少字,能阅读书籍,9岁半读中学一年级已表现出文学爱好与写作天才。每次语文老师布置作文题目,要求两周后交作业,别的同学大都是留待期限前一两天才匆匆动笔,沃洛佳却总是接到题目当天就打腹稿、拟提纲,把想到的内容写在对折稿纸的一边,另一边留待日后把随时想到的内容写上,到交作业的前两三天再把稿纸上写满的文字整理、润色、抄正。语文任课教师是校长费多尔?米哈伊洛维奇?克伦斯基,他十分赏识弗拉基米尔的作文布局严谨、内容翔实、叙述明快、文字精练,每次都给最高分“5+”。弗拉基米尔年年被评为优等生,1885年中学毕业时弗拉基米尔十门功课九门获5分,仅逻辑学一门获4分。

      弗拉基米尔中学时代的这位校长实非等闲之辈,其儿子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二十年后当上了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总理,而紧随其后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而代之的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人,竟是他当年的学生。

      弗拉基米尔中学即将毕业之际,家庭接连发生不幸,搅乱了他安宁的读书生活,促使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先是正值壮年的父亲因劳累过度,突患脑溢血1886年1月24日辞世;次年5月,弗拉基米尔的长兄亚历山大?伊里奇,因参与革命党人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未遂被处绞刑。噩耗传来,全家陷入巨大悲恸之中。母亲哭干了眼泪,姐妹哭昏了过去,弗拉基米尔则愤怒得一连几天说不出话来,天天跑到伏尔加河边对着滔滔的河水沉思,往事一幕幕在脑海浮现……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与大哥萨沙(亚历山大?伊里奇的小名)手足情谊笃厚。他自小敬重大哥,无论是穿衣服、吃东西,还是做游戏,他处处都要“和萨沙一样”。长大懂事后,他佩服大哥的聪明、热情、正直、勇敢,时常聆听大哥议论人生、指谪时弊。萨沙是个富有救国救民抱负的热血青年。他目睹沙皇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种种恶行,愤然挺身抗争,参加了由立志打倒沙皇、解民于水火之中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革命政党——民意党。民意党人虽有革命抱负、热情和大无畏精神,但不善审时度势,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他们天真地认为,国家如此贫穷落后,人民在痛苦中煎熬,就是因为有个沙皇,只要把沙皇杀了,一切都会好起来。却不明白如果不推翻沙皇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杀一个沙皇有如割韭菜,又会冒出第二、第三个沙皇来,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救国救民。民意党人选择了靠少数中坚分子搞暗杀等暴力行动的道路。第一次行刺沙皇成功了,他们在沙皇行经之地设伏,猛然冲出用炸弹炸死了尼古拉?亚历山大二世。但仅过数天,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就登基上台,变本加厉地施行暴政。

      民意党没有醒悟过来,执意组织第二次行刺沙皇的行动。弗拉基米尔的大哥亚历山大?伊里奇参加了这次谋刺行动,负责制造炸弹。不料事情败露,与16名民意党人一起被捕。法庭上亚历山大大义凛然,痛斥沙皇暴行,为掩护其他同志,坦然承认自己是主谋,与其他4名民意党人一起走上了绞刑台。

      眼看敬爱的兄长被杀,弗拉基米尔悲痛万分。他立志继承大哥伟业,解民于水火之中。同时,他也苦苦思索:到底是大哥他们的运气不佳,行动计划不够周密而导致失败,还是他们所选择的斗争方式和道路根本就行不通?新的革命道路又在哪里?他决意寻觅与大哥不同的另外一条革命道路。

      1887年6月底,弗拉基米尔随全家迁往喀山。秋天,他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沙皇的暴虐统治同样笼罩着喀山大学。开学不久,校方就解雇一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教授,接着又开除了一批对沙皇不满的学生,沙皇宪兵还打死了两名大学生。这一连串暴行,终于激发了声势浩大的学潮。愤怒的学生在学校大会堂集会,愤怒声讨沙皇政府暴行,提出驱除学监、废除陈腐校规、恢复被开除学生的学籍等一系列要求。校长当面表示接受学生的要求,保证不迫害参加大会的学生,背地里却向沙皇宪兵队报告。当天深夜,大批军警包围学校,抓走了四十多名学生,弗拉基米尔也在其中。

      

      十月革命炮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北李南陈相约 中国共产党应运诞生

      话说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集结一批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和热血青年,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烈冲击。恰在此时,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犹如漆黑夜空一道闪电,震撼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风云人物的心灵;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更是给正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行者们,送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崭新思想武器,促使他们以崭新的视野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在新的斗争实践中逐渐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毅然创建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

      1919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城南新世界游艺场人潮如涌,热闹嘈杂。在一僻静茶室的靠墙角处,三位教授学者装束的人在喝茶聊天。突然,其中一位头戴礼帽、身着白西装的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从上衣怀里拿出一沓传单向周围茶桌散发。传单标题为“北京市民宣言”,内容有收回山东主权、罢免卖国官僚、给予市民集会和言论自由等五项要求。顿时,茶房热闹起来,茶客们争相阅读传单,有人面露惊诧,有人大声叫好。

      三人相视而笑,起身离开茶室。时天色已晚,三人中的北大教授李大钊和高一涵与中年男子握别,那中年男子则继续在游艺场各处游逛。晚上十时许,他来到游艺场楼顶花园,看见下一层露台正在放映电影,就拿出一卷传单从上面撒了下去。他转身离开刚走几步,就被两个警察抓住。中年男子被押到警察局,一名警官开堂审讯,拍桌喝问:“姓名?”

      中年男子神情自若,冷冷答道:“陈独秀。”

      警官一听心里打了个颤,这可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啊!于是便放低声调问道:“可是北京大学的陈独秀?”

      陈独秀傲然道:“正是。”

      警官愣了一下说:“为何在公共场所散发过激言论的传单?前一阵学生的不法行为是不是受你指使?”警官所指斥的“不法”行为,显然是指五四爱国运动。

      陈独秀大义凛然:“何为过激?何为不法?难道爱国是过激?救国是不法?”

      警官无言以对,他心中暗忖:这陈独秀是个名人,还是报上去由上司审理,别给自己惹麻烦。于是对手下人说:“先把此人关进监狱,听候处置。”

      在狱中,陈独秀面对铁窗心潮起伏,回顾反思自己这些年走过的道路,审视当下时局与革命形势。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失败后,陈独秀东渡日本,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积极参加留学生革命活动。回国后,他先是在家乡安徽创办报纸,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建立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辛亥革命时,他参加了安徽和浙江的革命斗争。安徽光复后,他出任都督府秘书长,推行激烈的改革措施,因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而受挫,后来参加安徽地区的反袁世凯斗争又告失败。

      那时的陈独秀陷入困惑和苦闷。救国救民之路究竟在何方?不学西方没有出路—洪秀全想走农业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之路,失败了;义和团凭借封建迷信和人多势众,抵抗不了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可是想学西方又学不成—洋务运动以为师夷长技可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工业可以强国制胜,结果失败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企图学习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改良封建统治制度,也失败了;辛亥革命赶跑了清朝皇帝,推翻了封建王朝,祈望建立类似西方国家的共和制度,结果革命成果被军阀篡夺,所建立的共和国名不副实;辛亥革命后至五四时期,国内一些学者、思想家,轮番传播和介绍从西方引进来的各种主义、思潮,进行名目繁多的各种社会实验,结果都一一草草收场,引不起国人注意。救国救民的根本之道在何方?他冥思苦想,终于豁然开朗:中国的出路,当务之急在于实现国民性的改造和文化的转化,有了新文化,才能有新国民、新社会,新的政治制度才能得以实行和巩固。

      怀揣这一理想抱负,陈独秀全力投入思想文化战场。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起改名为《新青年》),由此拉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兼容并蓄,延揽全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了编辑部并充任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就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Democr a c y)和“赛先生”(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其目的是“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想到这里,陈独秀不禁摇头苦笑。原以为从西方国家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良方,却被现实击得粉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弊端突出暴露,引起国人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特别是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不但拒绝同为战胜国的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如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取消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等,而且还竟然作出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老师”一再欺负“学生”,给国人以彻底打击。西方之梦已破灭,新的道路在哪里?陈独秀不由想起了挚友李大钊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提出走俄国人路的主张,这条路行得通吗?陈独秀陷入深深的沉思。

      如同陈独秀一样,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都在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命运,孜孜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后,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纷纷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创办刊物或建立社团,热衷于研究、介绍和传播国外形形色色的新思潮,提出各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那时的中国,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鼓吹新思潮的报刊如同雨后春笋,一下子冒出来四百多种;新成立的各种社团组织数不胜数,仅北京在1919年注册成立的社团就有281个。

      在进行社会改造的方式、道路问题上,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存在较大的分歧争议,主要有三类主张:第一类主张继续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暴露出不少弊端,但仍然是比中国更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第二类主张中西合璧,企图寻求一种由中国的精神文化与西方的物质文明互补、化合而成的新文明。但究竟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他们或者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者又回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路上去。第三类则力主效法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第三类主张日渐成为当时中国新思潮的主流。

      然而,当时被中国人当作新思潮传播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分庞杂,五光十色。其中既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形形色色自称或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如无政府主义、无政府工团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等等。面对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多数进步青年弄不清楚哪一种才是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妙药,只是对社会主义抱着朦胧的向往摸索前行。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其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并凭借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示范作用,在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中脱颖而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思想学说和社会理想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与资本主义国家迥然不同的新型国家,给正在黑暗中摸索徘徊的中国人民,尤其是一批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方向、道路和方法的启迪,使他们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1919年7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发表宣言,宣布废弃沙俄过去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以及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更是使长期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大喜过望,奔走相告。

      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学习的播火者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通过河上肇等日本学者的译作,阅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李大钊与陈独秀同是领军和核心人物,当时流传一首嵌名诗盛赞两人曰:“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李大钊曾用笔名“孤松”。)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