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
    发表时间:2016-06-28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书名: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

      作者:铁流 纪红建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6676

     

      名人推荐

      那些活的历史亟需打捞与抢救。《见证》一书读来引人入胜,又有一种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素质。——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毫无疑问,在全面治党的今天,这部作品是可以成为全党好好学习的一部难得的党课读本。——何建明(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

       

      内容介绍 

      他们是一群农民,也叫建国前农村老党员,平均年龄八十有余,被当今的人们誉为“红色群落”。战争年代,他们有的是支前模范、妇救会会长、识字班里的姐妹;有的是民兵、儿童团团员,还有的是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战功显赫的老战士。他们缝军衣,纳军鞋,送军粮,掩护子弟兵,照顾伤病员,甚至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和平年代,他们一生躬耕田间,坚守信仰,本色不变。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令人动情的记忆……他们把一种精神存留在了世间。

      

      作家简介

      铁流,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报告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城中村农民生存报告》《中国驱逐舰备忘录》《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合著)。另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报告文学》《解放军文艺》等刊物。

      纪红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办公室主任。已出版《中国御林军》《明朝抗倭二百年》《不孕不育者调查》等长篇报告文学十余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

      

      目 录

      引子 寻找建国前农村老党员 / 1

      截至 2014 年年底,在全国 8000 多万党员队伍中,我们还有 38.9 万

      在世的建国前老党员,其中,农村建国前老党员过半还多。近些年,这

      个数字每年都在呈直线下降,也就是说,随着时光流逝,有很多老党员

      都相继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一章 火种的力量 / 14

      在革命战争年代,不管是前横山,还是后横山,抑或是岳家沟等

      村,都是根据地大村。特别是后横山,地处横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

      带,这里山高沟深便于隐蔽,且群众基础好,党组织战斗力强。毛主

      席派到山东的 115 师,除了罗荣桓,还有徐向前、萧华、谷牧等人,总

      共八个领导,不多不少。八个领导个个能耐!没一个孬的,都是才

      子。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到处传说,八个秀才、八支钢笔进了山东,

      山东有希望了。

      生生不息 / 14

      根据地·八路军·爷爷·孙子 / 28

      “马营”起义 / 46

      第二章 选择的代价 / 68

      王玉璞对亲属说,磨转千遭脐不动,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这条路咱

      们走定了,休听闲言碎语!在王玉璞的影响下,他家有十人加入了共产

      党,九人在外面参加革命工作,后来有两人牺牲,一人失踪。而原本富

      有的他,因为参加革命变得一贫如洗。后来他不幸中弹牺牲,要下葬,

      此时的家里穷的连口薄皮棺材也买不起,是小店村一个亲戚,主动把自

      己的棺材借给他使用。

      磨转千遭脐不动 / 68

      烈士的子孙们 / 80

      三个儿子交给党 / 87

      孩子没了哭声 / 102

      以身相许 / 115

      第三章 生命的珍藏 / 128

      王京理说,以前大都不知道,只有一个组的才知道,俺跟俺嫂子是

      一个组的,俺只知道她是党员。后来身份公开了,俺们这个岭上三户半

      人家居然有十八个党员。

      庞文菊婆婆气得直骂:这个媳妇真不着调了,大喜的日子找不到人

      了,这算啥?其实庞文菊是被屋后几声“大嫂子”的叫声引走了。那是

      他们党小组开会的暗号。

      ……

      三户半人家,十八个党员 / 128

      子弹贴着俺头皮飞 / 142

      山上有野狼,山下有鬼子 / 148

      这个媳妇真不着调 / 169

      歌声里的回忆 / 175

      白云一样的圣洁 / 186

      第四章 老兵老兵 / 195

      有不少老兵,身体里还残留着战场上的弹片。六七十年过去

      了,尽管那些弹片已经和他们的身体融为一体了,但他们永远也不

      后悔,而是乐观、坦然地面对生活,用生命抒写着一个老兵的质朴

      与高尚……

      永不生锈的弹片 / 195

      没有房梁的房子 / 214

      眼睛看不见了还有心 / 222

      一把扫帚,一个粪篓 / 228

      俺没被她拉下水 / 240

      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 / 250

      第五章 本色 / 267

      建国前,无数农民选择了入党。选择入党,就意味着选择责任,

      选择牺牲和奉献。战争年代,他们不惧牺牲,将生死抛之脑后。建国

      后,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贪图享乐,而是依然生活在贫困的农村。

      有的当村干部,有的当保管员,有的当护林员,有的就当着最普通最

      普通的农民……

      就是离婚俺也不退党 / 267

      一唱一和 / 280

      保管员之家 / 290

      俺得带这个头 / 298

      约法四章 / 307

      女支前模范当了六十多年村支书 / 312

      毛主席说,山东有个农民思想家 / 326

       

      部分章节 

      一提孟林,崔立芬老人的眼眶瞬间湿润。

      坐在农家小院的崔立芬陷入了回忆,秋风里,她抿了抿头上的斑斑白发,嘴唇蠕动了一下,未言先涕,片刻,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都过去了,俺还流啥泪呀?让你们笑话俺了。她拿过手巾抹抹眼睛,轻声对我们说,孟林那个儿到俺家是1943年,是俺大女儿媛媛出生的那年。那天黄昏,俺那当村妇救会会长的婆婆悄悄地带着一对年轻的两口子来到俺家。男的长得高高大大的,怪俊的,女的长得不咋地,比俺矮,挺胖的,还一脸麻子。女的抱着个孩子,那孩子脸色很黄,就穿了一个小褂,身上还有虱子。俺婆婆小声对俺说,这位是县妇委会王涛王书记,这孩子是王书记的,刚满月,王书记要忙工作,想找个有奶水的女人带孩子,你不正奶着孩子吗?就交给你了。王涛走的时候,那泪水哗哗的。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她能不心疼?晚上,俺婆婆悄悄对俺说,这是共产党、八路军的孩子,你要好好养着,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前横山村坡陡地薄,俺家就那么点薄地,一年打不了几粒粮食。咋办?再饿也不能饿了孩子。为了让俺奶水多些,俺一家老小就吃那些混合粮,啥叫混合粮?说白了就是糠、树皮碾碎了再掺点地瓜面。给俺吃得稍微细点。可俺的奶水还是支撑不了媛媛和孟林。俺老汉就对俺说,先顾孟林,再喂媛媛。孟林刚送来时脸色蜡黄蜡黄的,瘦弱多病,可俺媛媛面带红润,活泼健壮。大概两三个月后,孟林的身体慢慢就壮起来了,脸色也好看多了,可俺媛媛因为营养不良一步步消瘦。俺先让孟林吃奶时,媛媛就在一边饿得哇哇叫。她哭一声,俺的心就揪一下,俺心那个疼呀就没法说了。等临着媛媛吃了,奶水没有了,她拼命地吸,就是吸不到,吸一口,哭一声,到最把俺的血都吸出来了。俺的眼泪流个不停呀。一天早上,俺喂了孟林后,再去抱媛媛,见她不哭不喊了。俺紧张了,把媛媛抱到怀里,可她不张口了。俺急了,就把奶头往她嘴里塞,可怎么塞她都不会张开了。孩子已经不行了。俺那孩子着实可怜啊!孩子死后,俺哭了好几天,但有什么办法呢?

      媛媛死后,俺就一门心思养孟林。孟林也一天天大了,光吃奶不行了,得吃米面了,可俺家没有呀。俺娘家条件稍好些,俺就跑到娘家要点米面来喂孩子。回娘家要翻过二十几里的山路,山高路陡的,俺不是裹了脚吗,走一趟得要一整天,何况俺怀里还抱着孩子,后边背着米面,又是小脚,可遭罪了。

      崔立芬老人说,俺晚上搂着孟林睡觉,小褥子很薄,孟林三天两头就尿湿了它。俺家只有一个小褥子,没有换的,俺怕孩子着凉流鼻涕,俺就就把孟林挪到干的地方睡,俺把湿的地方用块破布盖着,俺就睡在上面。鬼子来扫荡是常有的事。一天深夜,俺老汉突然使劲把俺摇醒,大声说,外面有人在喊,鬼子来了,快向东山跑!俺老汉用木棍背起瓜干煎饼,俺把孟林揣在怀里,迈开小脚,就向外跑。天黑看不清地面,一路上树木又多,俺们磕磕绊绊的。山上野狼的嚎叫声一阵紧一阵的,怪吓人的。突然,俺们看见前边有只狼,眼睛放着亮光,俺老汉一面紧握木棍,准备和野狼拼命。幸好,那野狼掉头跑了,俺们才顺利地跑到了山上。第二天晚上也不安顿,鬼子又来了。俺抱起孟林,跟着乡亲没命地向大胡岭山沟里跑。俺们跑到半路时,才发现鬼子早已占领了大胡岭山,噼噼啪啪地向俺们开了枪。前面的人又调向跑,看到他们调头,俺也调头跟着他们向东山跑。枪声越来越近,孟林哭个不停。当时有人就埋怨俺说,你抱的孩子哭声能听老远,别引来了鬼子……

      崔立芬老人说,孟林一天天长大了,有人对俺说,你光养着人家的孩子,自己怎么不再生一个呢?俺当时也想,自己怎么就不生一个呢!俺婆婆大公无私,她对俺说,立芬,这几年你就别想着要孩子了,这年月,既没吃的,也没穿的,生了不一定养得活呀,再说咱们先紧着顾八路军的孩子吧,他们命都挂在裤腰带上,今天活的好好的,说不定明天命就没了,咱得为烈士留下血脉呀!待把鬼子赶出咱中国后,孟林回到他父母身边了,咱再生也不迟,生他十个八个的。俺婆婆一说,俺就流泪,俺也想有个自己的孩子呀!后来,直到孟林离开俺家后一年,俺才有了自己的大儿子。

      1947年,正好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上午,俺记得清清的,俺为啥记得这样清楚?是俺那个儿走的那天呀!俺孟林的大爷申作武来了,牵着头小毛驴。俺一看到申作武,就知道他是来接孩子的,俺泪水就止不住了,话也不会说了。孟林说,娘,你又哭什么?俺说,儿啊,你不是娘的亲儿,你是共产党的儿,是八路军的儿,这是你大爷,他要接你回家了。孟林扯着俺的衣角说,俺不是共产党的儿,也不是八路军的儿,俺是娘的儿,俺哪儿也不去,俺就跟着娘。

      他是俺一口奶一口奶养大的,是俺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他身上哪里有个小疙瘩俺至今都记得清清的。俺着实舍不得啊!俺连夜为孟林做了新衣裳,烙上了孟林最爱吃的小米煎饼,把家里的两个鸡蛋也煮上了。人家都说中秋是团圆月,可俺那晚是伤心夜。第二天一早,孟林大爷就想带着孟林回家,孟林紧紧地抱着俺大腿,撕都撕不开。孟林说,娘呀,你怎么不要俺了?俺哪里也不去!俺说,傻孩子,听话,你马上就能见到你的亲爹娘了。孟林哭着说,你骗俺,你就是俺亲娘。俺不走,俺不走。俺又说,儿啊,你是娘的儿,可你得跟着他走,想娘的时候再回来。孟林说,俺不走,俺不离开娘。最后没法子了,俺只得跟着,孟林的大爷牵着毛驴,俺抱着孟林骑在上头。毛驴走了多久,俺就哭了多久,孟林也哭了多久。二十多公里的山路,走了两天一宿。就这样把孟林送到了日照的响水河村。到了地方了,孟林怕俺走,一步也不离。可俺也得回去了,就是不舍得也要回去了。孟林看俺要走,又一下抱住了俺,俺们想把孟林强撕开,可孟林把俺抱得死死的,就像黏住了一样,怎么也撕不开。孟林大声地叫着“娘,娘”,撕心裂肺的,叫得俺们心都碎了。孟林的大爷眼泪都跟着往下滚。俺紧紧抱着孟林,说,俺不走了,娘不走了。俺陪着孟林在响水河住了好几天,也好让他熟悉熟悉,适应适应。住了几天后,俺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打算等他睡着了后俺再走。那天早上,俺看到孩子还在睡梦中,就一狠心,流着泪离开了孟林。说到这,崔立芬老人沟壑般的脸上,早已满是泪花。

      92岁高龄的崔立芬大娘,是莒县小店镇前横山村人,当年被八路军称为“横山母亲”。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