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钱振华:激发乡村振兴的“镇”能量
    发表时间:2018-06-07 来源:《乡镇论坛》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并首次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乡村发展步入黄金时代。提法从“农村”变成“乡村”,一字之差,是对“三农”工作的全新定位,旨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前提。要跳出农村看农村,摒弃以往那种城乡二元的发展弊端,在国家政策、区域发展大棋局下定位坐标。乡镇属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沟通城乡区域经济的桥梁和枢纽,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组织方和实践方,势必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战略节点和新坐标。

      在精准定位乡村发展的成长坐标之后,要在坐标系中谋划乡村振兴的“路线图”。以往镇村的发展存在着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等诸多问题,这导致镇村资源、资产、资金使用和投入碎片化,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在发展链条上出现“孤岛”和“断环”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笔者认为,乡村振兴要从镇村特色链、资本人才链、改革创新链三处发力,集成创新、改革领动,同时充分利用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三链”融合、“双手”协调,以改革创新托举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微笑曲线”。

      绘制镇村特色链。镇村特色是乡村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各地,树立“全域化”理念,推行多维、综合规划,把镇区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将镇村亮点、看点、投资点、增长点全要素串联起来,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同时,注重统分结合,既统筹安排用地、项目和资金;也要分清镇村发展边界,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农田、城镇开发三条控制线。

      构筑资本人才链。资本人才是撬动乡村发展的有力“杠杆”,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多方参与,包括引导企业投资、加快人才引进、培育农民组织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创新乡村营销策略,按照规划梳理招商线索,打包对外推介;就必须要充分借力企业家(或能人)、业内领军企业,鼓励其与政府和农民一道共商共建、共襄盛举,推进“产村人”融合、“居业游”共进,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同时,还必须要建立全覆盖的乡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建设“人的新农村”。

      拓展改革创新链。改革创新对于特色产业和资本人才的对接融合具有黏合剂作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乡镇党委政府加大自我改革力度,综合发挥好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功能:一方面发挥好政府主导性作用,努力做好镇村规划引导、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等工作;另一方面发挥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培育农民组织、开设众创空间等,并改革不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为乡村振兴注入“镇”能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正”指挥棒。从顶层设计走向微观实践,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可以说,“乡村振兴”为乡镇和农村基层干部指明了方向。要争当乡村振兴发展的“先行官”,当好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店小二”,以改革创新承接上级各项政策。同时,美化“颜值”更需强化“严值”,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巩固提升乡村振兴发展的承载能级。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当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乡村振兴战略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重要任务,与其空喊不绝于耳的“乡村振兴”口号,不如吸引和凝聚各方资源和能人志士来关注乡村,引导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乡村,共绘城乡共存共荣新图景,为“美丽中国”锦上添花。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党委)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