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王芳:传统苏剧“上云”焕新生
    发表时间:2020-06-05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新华网南京5月22日电(戚轩瑜 唐杨)2020全国两会开幕前夕,王芳一直在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忙碌着,她一边与工作人员反复核对即将发布的苏剧团微信公号文章,一边抽空整理即将带去两会的意见和建议。

      连续4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经年如一日地传承、推广昆曲和苏剧,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舞台心得传给年轻一代。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接受采访

     

      “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我觉得肩头的责任很重,但那时,我还不是很清楚应该如何去做代表,所以我又觉得很紧张。通过先后担任苏州市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我发现有很多的领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王芳回忆道。

      王芳介绍,2003年第一次参会,她针对戏曲招生难问题提出建议;2004年建议立法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建议在苏州创办一所昆曲学院;2013年建议将传统戏曲纳入考级,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传统戏曲;2017年,她又带来文化和“互联网+”深度结合的建议。

      在王芳等戏曲艺术家的呼吁下,2007年5月,苏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成立“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王芳担任中心主任。从那时起,该中心每周在位于苏州市中心的昆曲沁兰厅面向未成年人举办昆剧知识讲座和折子戏演出。

      一肩挑着昆曲的传承和推广,一肩又担负着振兴苏剧的希望,马不停歇的王芳在昆曲重新受到追捧之后,心心念念着的却是已被淡忘的苏剧。

      王芳最初是学苏剧的,对苏剧的感情很深。虽然苏剧是只有苏州才有的剧种,但是地位并不低,被称为“滩簧之母”。王芳介绍,苏州市政府在2019年1月还成立苏州市苏剧团,给苏剧的传承提供了政策、资金、人力等各方面保障。

      “在苏州,苏剧、昆剧两个剧种关系密切,演员往往是‘苏昆兼修’。因为是一个团的,演员们都是‘两栖’的,昆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苏剧就演得少了,这就造成苏剧的演员出现了断代,令我很着急的。”王芳说。

      如何培养新人,王芳的方法是除了请苏剧老师来教授外,还请评弹老师来传授苏州话。苏剧的发展迎来了新生,但她仍有自己的担忧:“苏剧的受众还比较少,因为它断层了那么多年了,从2001年到2017年,在此期间的演出很少。以前的观众年龄大了,新的观众群体没有明显增加,这就导致观众断层了。苏剧艺术的推广,其实比昆曲更重要。”

      让她没有料想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反而促进了各地文化云平台的建设,也为苏剧团的线上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进入剧场欣赏苏剧,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跨过这个门槛很难。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平台展示我们的苏剧,使很多观众对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激发了他们走进剧场的欲望。现在,我们很多剧团都觉得尝到甜头了,都认为线上推动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王芳说。

      “传承不能脱节”,王芳认为,这种传承既包括一代代苏剧演员的传承,也包括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传承。“我们在探索如何保护好老艺术家,并充分发挥出中青骨干的力量,让苏剧演员们在舞台上多演,同时不断培养青年演员。”她说,“观众的培养也很重要,因为观众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土壤,是一个剧种生存的根。”

      

    网站编辑:王 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