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三尺青锋壮天下——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传统与时代风貌
    发表时间:2017-08-01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国际友人在延安(雕塑) 王树山

       

      平安行动(水彩) 杨文森

       

      中国鲲行动(中国画) 张 蕊

       

      为天下安宁(油画) 续鹤贤

       

      塔拉的守卫者(中国画) 黄梦媛

       

      圆梦(中国画) 齐永臻

     

      主持人:李 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对话人:许向群(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编审) 

      李永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盛 葳(《美术》杂志副主编)

     

      家国情怀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中国美术便有“从民族的苦难辉煌中汲取力量”的叙事传统。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中,丹青妙手们承续中华文化雄浑刚健的文脉,构建起崇高壮美的审美品格。军事题材美术,同样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90年的光辉历程。作为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崇高的美学特征、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昂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体现出独特的军事文化价值,展现了军事题材美术的巨大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彰显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道统。

      地位与影响 

      李翔:军队美术工作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始终根植军营沃土,紧随时代脉动,高扬主旋律,创作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尤其是主题性创作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已成功举办13届的全军美展,也早已成为全国展览的重要品牌。7月27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是向党的十九大和建军9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应该看到,新世纪以来,虽然军旅美术呈现出丰富繁荣的态势,但是,与当代军旅美术所肩负的时代要求和发展目标还存在差距。军旅美术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回顾军事美术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和突出影响,回顾老一辈艺术家所创作的一件件“红色经典”,可以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许向群:人民军队壮大与发展的历史,构成了20世纪中国军事美术的主体。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均产生了大批影响深远的军事历史画和情感质朴的现实军旅佳作,充分发挥了美术的宣传教化功能与审美感染功能,并以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美学品格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影响,占据着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1957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高峰,开创了革命历史画创作的新纪元。这些历经岁月检验的红色经典,如今成为一个时代的图像标志——油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强渡大渡河》《红军过雪山》《八路军东渡黄河》《淮海战役》《解放南京》《跨过鸭绿江》,中国画《过黄泛区》《八女投江》《打靶后》,版画《刘志丹和赤卫军》《红军过草地》,雕塑《抗日游击队员》《艰苦岁月》等,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些作品中,画家的创作状态与艺术追求,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

      这些作品的诞生,奠定了军事题材美术创作领域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创作方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突出优势:一是深厚的生活积淀。《工程列车》是伴着建设工地的采风脚步而诞生的,《祖国来信》是源自抗美援朝前线的所见所闻。这些来自一线的灵感、形象、情节,使作品显得真实而丰满。二是高尚的精神引领。《红军不怕远征难》用象征性的色彩“表情”,将红军战士深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与饱满的坚强崇高的革命精神相映衬,洋溢着昂扬的英雄主义情怀;《巡逻》以戍边战士的生动形象,体现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热忱奉献。这些作品以理想的光芒观照现实,显现出精神的崇高和信仰的力量。三是朴素的艺术语言。《转战陕北》以生活化的场景,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平实,具有平易而又富有诗意的写意效果;《欢乐的泼水节》描绘了欢快的场景和朴实的人物,将淳朴融洽的军民关系表现得饶有情趣。这些作品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体现出情感的深度和艺术的高度,在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示范作用。

      这段时期的军事题材美术,不论是主题的开掘,还是语言的表现,在当时的画坛都开风气之先,而军队广泛的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也引领了社会的风尚,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提供了人才支持。改革开放初期,军旅美术创作处于相对边缘和沉寂的状况。直到“祖国在我心中美术展览”和“南疆前线美术作品展”举办,军事题材美术创作才重新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回归人们的视野。而部队美术在历经调整、转型之后,逐步确立了自身的位置,恢复了正常的状态,开启了稳健的创新发展,其整体形象和实力逐渐显现出来。

      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类型,准确的定位是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当代社会生活发挥作用和潜能的前提。我们没有必要回避它具有宣传性、歌颂性、教化性的因素,但把这些因素简单化、放大化、绝对化,也是对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歪曲与误读。从军队美术创作的使命、任务和目标来看,军队的美术工作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创作的任务就是要给广大官兵提供实现强军目标的文化支持。

      当今社会思潮与文化生活的多元格局,使艺术家有了更多选择和表达自己的方式与空间,但是中国文化的雄浑博大的艺术精神不应该被忽略。如今,许许多多坚守在军事题材美术创作领域的画家,仍然用一种普通人能够理解的、与他们的审美情趣相匹配的品位和方式在努力工作着。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尊重。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发挥的影响,不应被忽视。作为一个具有相对明确的主旨范围与价值取向,以及具有较鲜明的时代选择性、传递主流价值信息的表现类别,把握好这些特征,发挥好这些方面的作用,军事题材美术就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就会正常、健康地发展下去。

      精神与传统 

      李翔:“红色经典”对今天的军旅美术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们在承继解放区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了苏联油画的特征和技巧,探索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向现代化转型的演进中,开创出一条符合新社会要求、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道路。军事美术从而拥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貌,体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中,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的精神和传统,用坚定的文化自信描绘当代中国形象,无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李永林: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军事题材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态,有许多我们可资借鉴的重要艺术史资源。

      中国绘画,自古就推崇“成教化,助人伦”。早在汉唐时期,就有在庙堂之上创作功臣将领的壁画以激励后人的传统,如汉代未央宫麒麟阁的《功臣图》、洛阳南宫云台阁的《二十八将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传为南宋画家刘松年所作的《中兴四将图》卷等。这些绘画主题中所蕴涵的家国大义、民族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历史征途中,创作威武雄壮、积极向上的当代军事美术,具有深远的感召力。古代绘画中也有直接表现战争场景的绘画作品,其中首推传为北宋李公麟所作的《免胄图》,它描绘了唐代名将郭子仪联合回纥首领大破吐蕃之战的故事。这些创作,不乏优秀画家的参与,从题材处理到画法运用,乃至新创,都富有启示。

      当然,怎样从这些多种多样的古代绘画资源中汲取营养、借鉴转化,有效促进当代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年来,随着军事文化的提升,也得益于时代资讯的发展,中国的军事美术教育、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传承、转化与弘扬民族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推进和深化。纵观两千年中国绘画史,由于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特殊性,艺术语言的拓展和创新,往往肇始于新题材的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和思考,现当代军事题材美术创作有十分广阔的艺术空间。新中国的几代前辈画家,在军事题材绘画艺术的探索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时期以来,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依托军事美术教育的摇篮和广泛深入基层的有组织的军旅美术创作,更多的中青年军队画家成长起来,在艺术理念、绘画题材、绘画手法等多方面,勇于尝试,逐步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并在最近的几届全军美展中有所呈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南宋以来的减笔水墨人物画传统,经过现代美术教育的训练,成为新中国现实主义军事题材绘画的主流画法,现在则结合了更多破墨、焦墨、宿墨的手法,在表现残酷、艰辛、勇猛的视觉体验时有了更加极致的运用,富有激情,但其主流地位已不复从前。古代人物画传统中最常见的工笔画,转而成为中国式的新写实主义中国画主体,在表现和平年代军事题材方面,如一缕清风,吹拂着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心灵。这类作品屡屡在全国、全军美展中获奖,反映了当代军事美术不同于战争年代的一个维度。在今年的庆祝建军90周年美展中,可以看到,不仅这两种基本画风越来越成熟,而且得益于当代艺术理念的借入,航天部队、航空母舰等新题材、新视野的引进,以及年画、剪纸等传统民间美术形式的汲取,甚至传统界画手法的运用,参展作品展现出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面貌,充分体现出近年来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新气象。与此同时,一些借鉴了现代艺术中超写实主义的理念,以及印象主义的手法,以传统中国画技法经锐意创新而成的一类新作品,引领出了一种集现实主义形态、当代艺术理念、中国传统技法于一身的超现实中国画,在近年来的军事题材绘画中崭露头角。他们的艺术创新,对于我们研究和思考当代军事美术如何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讨论传统与创新问题的时候,又往往会同时面临中外艺术的关系问题。早在乾隆时期,郎世宁等西方画家就在中国宫廷创作了一批风格特殊的画作,其中也不乏政治军事题材作品。这批不中不西的绘画,以古典艺术的立场来看,自然有很多不成熟、不完美乃至奇怪另类的地方,但其中不少作品在现象上真实地触碰到了中西绘画初初相遇时生发出的尖锐问题。随着近百年来西方绘画的融入,这些问题未必都被认识和领悟透彻,而且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模糊。结合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对相关问题进行捕捉、研究、尝试,不仅对于油画有直接借鉴价值,对于中国画领域军事题材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时代与人民 

      李翔:新世纪以来,军旅美术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多元共进的格局,从学术性的追求与个性化的表现,核心价值的彰显与人文关怀的自觉等方面,反映出军事美学的特征和精神品格,构建了军旅美术的时代形象。身处数字信息化时代,在一种开放的文化语境下,军旅美术如何进一步壮大,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审美演进,通过对时代性、艺术性的高度关注和不断追求,在视觉感受与精神感染两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主旋律绘画的表现深度和力度,突出军事文化的特征和魅力,实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形式语言的拓展,使人们对主题性绘画及军事题材美术创作有一个崭新的认识,是我们必须关注和面对的问题。

      盛葳:军旅美术的发展变化,从全军美展中可窥一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规格的国家级展览,也是一项具有历史和传统的全国美术盛会,如何在保持自身品牌和作品质量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创作通道和风格类型,使之能够符合时代节拍,并让当代人感同身受,是其必须面对的课题。针对这一挑战,全军美展从10年前开始调整办展方案,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保持活力。

      从“庆祝建军80周年美展”开始,全军美展面向全军征集作品的制度,转变为面向全社会征集作品。这一转变,不仅扩展了作品的来源渠道,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风格类型。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军队与社会在美术创作、研究、欣赏、传播之间的新渠道。在接下来的10年中,这种制度转变的成效凸显。

      首先,社会投稿在内容、风格、观念等诸方面,都与传统意义上的军旅题材美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它们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充分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和当代精神风貌。这也使得军旅题材美术,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平易近人。

      其次,通过这种美术创作和展陈上的军民互动,广大人民群众更多了解到新世纪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军旅生涯、精神气度,乃至日常生活:在营地,他们是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但在生活中,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有情有爱,有喜有悲。

      再次,在这些社会投稿中,有许多稿件来自专业院校和知名美术家,他们的参与,整体上提升了全军美展的艺术水准,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带进展览,尤其是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这十年来,军队美术创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一点,不仅因为祖国的强大、经济水平的提升、文艺事业的发展,也因为创作对象——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身有了全新的发展。这意味着,关注军事题材的美术工作者,其创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创作思路的重大转变。

      神舟号上天、蛟龙号下海、辽宁号启航、歼20试飞……不仅让全国人民振奋,也让美术工作者找到新的创作题材。这就要求创作者对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进行相应的调整。无论是中国画、油画,还是版画、雕塑等,需要面对新的课题,而不是用既有艺术语言直接与之简单对应。在这几届全军美展中,我们看到美术工作者努力的成果:一方面,新的题材和气质被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美术也按照自身的规律有了新的发展。

      数字信息化时代不但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直接促进军队的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装备、新的观念,在军队中与时俱进,新的艺术也在全社会和美术界悄然产生。作为新兴艺术类型,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当代的美术展览中。军旅美术同样也在调整策展思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展现时代的精神。

      从“庆祝建军85周年全国美展”开始,主办方开始从部队乃至社会遴选、特邀擅长用新技术、新媒介创作的艺术家参展,以录像、装置、综合媒介等方式来表现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在今年举办的“庆祝建军90周年全国美展”中,主办方又邀请多位当代艺术家,用新的艺术方式来诠释他们对“强军梦”的理解,向当代中国军队和人民子弟兵致敬。

      他们力图通过更新艺术观念和媒材,来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以装置、影像为主的方式,重新定义什么是铁血精神;以新媒介和互动艺术等多种方式,将观众拉入作品的创作和完成中。这些作品,有对武器、装备的综合媒介再现,也有通过回溯军史细节进行的再创造;有可供我们进行思考和怀念的伟大过去,也有直面当代的与现实之间的互动。他们并不满足于将历史和精神“转述”给观众,而是通过主动引发观众的情感和思考,让他们进入到一个从历史到今天的现场,并亲自参与其中。

      新时代、新风貌、新艺术,是这两届全军美展的重要特点。它们不仅仅体现在展览的主题上,也更加具体地体现在每一位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中。

      李翔: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美术工作者要坚定地站在时代最前沿,坚守文化传统,坚持文化自信,放眼寰宇,锐意创新,聚焦现实,保持军人本色,把人民作为艺术创作的表现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以饱蘸真情的笔触,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努力跨越高原,勇攀高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版式设计:蔡华伟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