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周礼》“六廉”思想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智慧启迪
    发表时间:2019-07-12 来源:《党建》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 高 琰 李景平

      《周礼》中“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所构成的“六廉”思想,具体包括善、能、敬、正、法、辨六个方面,且突出强调一个“廉”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以廉为本、以德为先的特点,为我国古代官员为政之道确立了基本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在新时代,积极借鉴和转化《周礼》“六廉”思想精华,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廉政治理能力、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守善道的为政理念

      “廉善”需要从政者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的好评,具有良好的声誉。东汉郑玄注曰:“善,善其事,有辞誉。”(《周礼注》)即“善于治事理民,有好的声誉”。要做到“善其事,有辞誉”,首先需要从政者加强品德修养。具体而言,一是生善心,即生“仁义之心”。二是出善言。不可“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清楚“只字片语,皆为良药,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的道理。三是行善道。既有“行善如春园之草,日有所增”的坚持,又有“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的志向,还要有“人之情所愿得者,善行”的情怀。

      “廉善”之意义在于真正构建起从政者善待人民的道德价值,这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具有同一指向。当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把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具体而言,一是要与民相知,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二是要为民办实事,造福于民,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是要一切对人民负责,做到办任何事,都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根本标准,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办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干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功绩。

     

      有所作为的为政能力

      “廉能”需要政令通畅、高效落实。“廉能”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对德与才二者关系的辩证认识上。司马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能发挥的前提,又常常在才能中表现出来,因此在选择用人问题上,要坚持德才兼备。才能是为官从政的基本素质,一个缺乏行政才能的干部,能不称官,其行政结果必然是“不祥莫大焉”。

      “廉能”强调从政者要切实贯彻落实各项政令,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求。目前,一些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凸显,这一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有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情况。因此,“廉能”思想中强调“有所作为”的从政能力,对改善当前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不仅是勤勉廉洁,还要在业务能力上认真学习、不断提升,克服能力缺乏、本领恐慌,做到善作善成、大有作为。领导干部既要自身肯干实干,又要善于选贤任能。

     

      勤勉敬业的为政态度

      “廉敬”需要态度端正,恪尽职守。“敬”为尊敬、慎恭对待、不敢怠慢之意。一是敬畏。中国历史上贤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天道”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都保持着“敬”的态度,这种敬畏天道、敬畏自然的观念使为政者有所约束,从而规范其自身的行为。二是心诚。不悖诚意,真挚笃信、致一专固,非虚诬浮妄之属。三是尽责。为政者要恪守职业精神,做到鞠躬尽瘁。古人曰:“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就是说,为政者要做到清廉、谨慎、勤快。

      “廉敬”反映出为政者对工作的根本态度,要求在敬畏基础上做到心诚、真挚笃信。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不忘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勤勉敬业,始终保持奋发有为、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领导干部必须以一种兢兢业业的职业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坚决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必须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尤其要在勤勉敬业上下功夫、做表率,从而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持方守正的为政行为

      “廉正”需要行为端正,廉洁自律。古人早就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做到“廉正”不仅要求官员自身品行端正,而且还要做到处事公正。

      现在,个别领导干部在思想感情、工作作风、生活方式上脱离群众,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危害着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因此,领导干部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刚直用权,面对各种歪风邪气敢于较真,不媚俗不逢迎。要公正用权,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不凭好恶有失公允,不搞“圈子文化”。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处处自省、自警、自励、自律,坚持“持方守正”的为政行为,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遵纪守法的为政方略

      “廉法”需要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只有为政者模范守法,下级和群众才能效仿。如果为政者不守法,社会管理将会混乱不堪。缺乏法的约束,不严格执法,不模范守法,整个社会秩序就无法建立。

      “廉法”意味着在新时代领导干部应注重法治的建设,遵守社会法律。只有把反腐败斗争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坚决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党才会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因此,要树立法治思维,牢固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观念,把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各项工作。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过程中,只有坚决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分子,才能真正发挥出“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只有把法规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规不依的人和事“零容忍”,才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真正彰显出领导干部“不能腐”治理效果;只有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筑牢预防腐败的根基,才能真正使领导干部不断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清醒明察的为政智慧

      “廉辨”需要头脑清晰,遇事果断。《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记载“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对官吏而言,这其中的“辨惑”指必须对是非善恶有正确的判断,并形成稳定正确的评判标准。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这其中记载的“乡原”,实际上就是不分是非、貌似忠厚、“和稀泥”的老好人。此种人伪善欺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因此不可不辨。

      “廉辨”是为政者的重要职务技能,善于识别和判断是领导干部的重要素质。“廉辨”思想中包含“清醒明察”的为政智慧,对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明辨是非,保持冷静清醒,在复杂的斗争中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和责任。要明辨诱惑陷阱,提高自觉防范。要清醒认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努力做到既有人情味又坚持原则,净化人际交往,防范别有用心之人,拒绝行贿之人,识别腐败陷阱、辨识腐败诱惑,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7A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慧)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