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图片
    恭城书院 厚积文蕴
    发表时间:2020-06-08 来源:学习时报

    范玉刚 

      

      

      

        恭城书院,不仅以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其特色,更以其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的一次会议的所在地,扭转了革命乾坤——“通道转兵”,展示了毛泽东卓绝的用兵艺术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继而在随后的遵义会议奠定了他在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恭城书院熠熠生辉于中国革命史的版图,把书院文化的赓续牵系于中国革命生死攸关之命运,把“通道转兵”这一“卓绝”镌刻在伟大历史的转折关头,闪现出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辉映的光芒。

     

      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通道侗族自治县,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位于怀化市最南端,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东邻湖南省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北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毗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县,西连贵州省黎平县。

      恭城书院原名“罗蒙书院”,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罗蒙山下,始建于宋1105年。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能工巧匠将“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书院。这座经历了200多年风雨考验的古书院,由门楼、斋舍、讲堂、通廊4个部分组成,门楼、斋舍和讲堂分上下两层,两边对称地分布着6栋斋舍,每一栋斋舍有4间讲堂和1间宿舍。讲堂的底层为一面全开敞式堂屋,供讲课用。这里空气流动性好,视野开阔,能让学子们吸天地之灵气,悟圣贤之妙得。讲堂的上层用作藏书,彰显了书院对知识的崇敬之情。整个建筑群完整而有序,两层木楼建筑以一条中轴线排列在一起,中有通廊串联,四周青砖护墙,院外有桂花树两株。飞檐翘首的门楼雄伟壮观,布满青苔的石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拾级而上,进入书院就是长长的走廊。恭城书院小巧而精致,古朴而典雅,是儒家文化和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12至13世纪,江南地区的一些汉族人为避战乱迁到了侗族地区。14世纪,大批的汉族农民又从江西迁来,在当地种植、屯军,在历史的演化中开启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大歌、芦笛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凉亭和风雨桥是其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不用钉铁,工艺精湛,被称为侗族建筑的“三件宝”。恭城书院坐东朝西,建筑物沿纵轴方向依次排列,四周砌青砖作护墙,显得异常简洁,为读书人营造了一个静心学习的环境。恭城书院的整个建筑,全是纯木构件,穿斗式构架,可谓古代建筑中的存世精品。可以说,多民族的杂居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成就了恭城书院的特色,恭城书院虽小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文明结晶,是一座特色鲜明的文化博物馆,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是神圣般的存在。

      就物理空间而言,恭城书院的确不够恢宏,却在精神上不以其小淹没于群山掩映的盛名之下,而是以双重文化底蕴熠熠生辉于中华书院之林。有一则发生在书院的故事至今仍令人回味。20世纪初,通道一位名叫翁信浮的县长在书院前厅立柱上刻下一副对联,上联是“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下联为“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设法升学”。如此直白的话语意欲何为?时人揣测有三:一是这个县长没文化,连一副对联也写不工整,但他号召民众读书上进的赤心若揭;二是这个县长太具新思想,故意用新白话冲击旧思潮;三是此地民智开化,求实创新,包容并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处三省交界穷乡僻壤的恭城书院都似乎深藏玄机。一座书院托举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暗夜中的大众,从而为书院在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赢得了盛名,赓续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之光。

     

      历史的玄机与书院的“卓绝”

      历史总是在冥冥之中不期而遇地实现了风云际会。1934年底,长征途中,在惨烈的湘江战役后3万红军来到湘南通道界内,红军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困境。一生酷爱读书的毛泽东,似乎与书院有着不解之缘。毛泽东以睿智的军事洞察力和敢于担当的革命勇气,在恭城书院紧急召开的通道会议上力挽狂澜,提出红军放弃北上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获得与会绝大多数领导的赞同。于是中革军委密集发电,重新部署,红军跳出了国民党早就布置好的“口袋”,使蒋介石在湘西消灭红军的计划彻底破产,史称“通道转兵”。在革命的风雨飘摇中,正是毛泽东带领中国红军走出了困境,在当时这个有些文化底蕴却并不知名的恭城书院找到了革命转捩的“通道”。“通道会议”为随后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情境。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934年12月,冷气逼人,严寒沁骨。遭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中央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行进在广西与湖南交界的越城岭老山界,前路茫茫,红军将要走向何方?历史的指针拨至中国革命的这一危急关头。中共中央高层七位负责人在恭城书院召开了临时紧急的“通道会议”,会上,毛泽东转兵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得到周恩来、朱德等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电影《血战湘江》也浓墨重彩书写了这一笔。在恭城书院紧急召开的通道临时会议促成了通道转兵,“通道转兵”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的战略战术,转战黎平,强渡乌江,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使中央红军摆脱了险境,北上长征,开创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开启新篇章

      通道转兵纪念馆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北36公里的县溪镇罗蒙山下,由主题陈列馆、纪念广场、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住址宝庆会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东岳宫等部分组成。通道转兵纪念馆展示了中央红军长征在通道召开的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和“通道会议”促成的“通道转兵”这一历史史实,还采集了1930年12月至1934年12月的4年间,红七军团、红六军团、中央红军过通道时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

      为了使双重文化底蕴得到有效传承,恭城书院作为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和部队官兵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保护中加以利用。2002年5月被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省委宣传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着双重文化底蕴的恭城书院,在新时代必将焕发出具有时代光芒的光彩。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