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广西河池劲吹文明实践新风
    发表时间:2024-01-05 来源:中国文明网

      刘三姐故乡、革命老区、世界铜鼓之乡、文学家的摇篮……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近年来,河池市在加快建设“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过程中,深挖各类文化资源,创新实践载体,建设互动式、场景式、分享式平台,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山歌艺术把文明实践“唱出来”

      “有了政府来把关,靠山吃山讲循环,若是光靠吃老本,又能饱肚几多餐。”近日,在河西市宜州区庆远镇东屏村大穴屯,当地壮族“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传承人正向群众演唱新创作的关于生态环保的山歌。

      近年来,河池市深挖山歌文化资源,把文明实践“唱出来”。当地文联部门联合民间歌王,把理论话语转化成百姓的语言,融入山歌歌词,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深入浅出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该市组织山歌宣讲“轻骑兵”,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微小课堂等多元形式,深入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开展“互动式”政策理论宣讲、实用技术宣讲。2022年以来,全市开展主题宣讲活动2000余场次,直接受众超25万人次。

     

      民俗文化带动文明实践“火起来”

      壮、汉、苗、瑶、侗、仫佬、毛南、水8个民族是河池市世居民族,各民族汇聚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河池市深耕特色民族文化,以保护开发和利用带动文明实践。该市重点推进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结合壮族“蚂拐节”、铜鼓习俗等国家非遗项目以及白裤瑶年街民俗等,打造23个非遗传承基地和多个民俗文化节日品牌。据统计,仅2023年春节期间,河池市就举办铜鼓文化等非遗传承实践活动91场次,其中铜鼓文化展演30场次、铜鼓山歌会32场次,参与展演铜鼓2660面,吸引壮、汉、苗、瑶、仫佬、毛南等各族群众60多万人共同参与。

     

      红色资源浇灌文明实践“活起来”

      “东兰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么丰富,风景也优美,此行不虚!”一名来自北京的退伍军人在参观东兰列宁岩后感叹。

      河池市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年来,该市通过挖掘革命遗址、名人故居、文化名街等背后的人文故事,打造红色文旅精品项目,以“红色旅游+自驾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丰富文明实践内容。

      2022年以来,河池开展“讲好河池红色故事”活动1200场次;推出7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11个“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文明实践点;深挖45处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的红色资源,创建东兰烈士陵园、韦拔群纪念馆及故居、列宁岩、魁星楼、壮乡将军纪念园等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建成集红色体验、研学、培训于一体的广西韦拔群干部学院;东兰县成功入选首批“中国红色地标”,成为广西红色教育首选的打卡地。

     

      文学艺术引领文明实践“潮起来”

      多年来,从河池走出了不少在文坛上有影响力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等,构成河池宝贵的文化资源。该市深入挖掘特色文艺资源,不断拓宽文明实践层次。

      河西市成立河池文学艺术创作中心,设立重大文化精品项目扶持和奖励专项基金,每年落实经费支持本土作家创作。建设东西文学馆、都安文学馆、罗城文学馆,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建立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站,11个县(区)全部成立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创作阅读中心;民族歌剧《拔哥》入选中国舞台剧最高奖中国剧展优秀剧目,与广播剧《大樟树人家》一并获评广西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池籍作家3部作品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供稿:广西文明办 广西文明网 通讯员卿要林 黄庆谋)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