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飞越时空的英雄传奇——小说《铁道游击队》与抗日英雄刘金山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0-03-12 来源:《党建》杂志

    许 晨

     

      烽火硝烟跨战马,

      铁道英豪绽芳华;

      风雨征程志如铁,

      痴心不渝一文侠。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铁道线上,游击队员们浴血奋战,扒火车、打鬼子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一经问世立即红遍大江南北,也让大队长刘洪和众多铁道游击队战士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随后,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更是风靡一时,继而影响了一代代观众。那支电影插曲:“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迅速在大街小巷传唱,至今仍然强烈地跳动在时代的脉搏里。

     

    刘知侠写就《铁道游击队》

      说来有缘,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曾担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并兼任《山东文学》主编,离休后与夫人定居青岛。而我早年在部队搞业余创作时有幸听过他授课,后来转业到山东作协工作,也曾任职作协副主席兼《山东文学》主编,与刘老成了相隔几十年的同事。所以,我对知侠先生夫妇一直尊敬有加,也比较了解他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其人其事。刘老能够写出《铁道游击队》这样的杰作绝对不是偶然,要知道,他在孩提时代便与铁路结缘。

      1918年2月7日,刘知侠出生于河南省汲县(现卫辉市)柳卫村,原名刘兆麟,曾易名刘痴侠,意思是痴心不改的侠客。纵观其一生,无论是做党的文艺战士,还是冲破种种阻拦的生死爱情,都完全配得上“痴侠”二字,可惜后来发表作品时,“痴”字被出版社编辑去掉了病字旁。编辑说:“不要病字边了,改为知侠更好听。”从此,刘知侠这个名字伴随了他一生。刘知侠的父亲是道清铁路线上的护路工,小时候的他,一天到晚在铁路边玩耍,看着南来北往的火车一辆辆呼啸而过,“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响彻他的童年。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在莒南县抗日根据地召开英模大会。已参加革命多年、在《山东文化》编辑部工作的刘知侠前去整理事迹材料。会上,刘知侠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模代表们,并倾听了他们振奋人心的战斗报告。那些飞虎一般的战友们创造的惊人奇迹,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年轻的文化工作者。

      这支英勇的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由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在山东枣庄组建,始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隶属鲁南军区,有队员300余人。他们以微山湖为根据地,在铁道线上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战果辉煌,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曾赞其为“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年轻的刘知侠被这支英雄队伍的事迹深深激励着、感染着,渴望写成一部大书告诉世人这些故事。

      可惜戎马倥偬的年代,难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部长、党组成员的刘知侠才得以完成夙愿。1952年,他请了一年长假,重走鲁南,体验生活,寻找素材,奋笔疾书,终于写成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并于1954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里,那传奇的故事、起伏跌宕的情节,把人们一次次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副大队长王强、战士彭亮、林忠、鲁汉、小坡,还有根据地群众芳林嫂等英雄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在现实生活中皆有迹可循。小说中大队长刘洪这一角色,就是前后两任“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大队长人物原型的糅合。铁道队首任大队长是洪振海,他英勇善战,可惜于1941年光荣牺牲,年仅32岁。第二任大队长刘金山,在鲁南地区抗日斗争最艰苦的阶段,率领队员们坚持战斗,圆满完成了护送刘少奇等中央首长跨越津浦铁路的重大任务,带领队伍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又加入主力部队,参与了解放战争。刘知侠各取两位大队长姓名中一字,塑造了“刘洪”这样一位有勇有谋、敢打必胜的英雄人物形象。因洪振海牺牲较早,我们通过一窥刘金山的革命生涯,或可感受当年铁道游击队战士们的英姿风采。

      

    大队长刘金山谱传奇

      刘金山出生于山东枣庄蔡庄村一户矿工家庭,自幼父母双亡,饱尝了资本家、封建把头和反动狱警的皮鞭棍棒之苦,但磨难也塑造了他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品格。1938年4月,他毅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两年后,刘金山辗转加入铁道大队,因作战勇猛又战法灵活,不久被提拔为分队长,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长为铁道大队的骨干力量。

      1941年12月的一个风雪之夜,数百名日伪军对“鲁南军区铁道大队”进行“扫荡”,时任大队长洪振海率部与敌人激战,不幸中弹牺牲,而此时,副大队长王志胜(王强原型)也正因病住院治疗。为重新开创抗日局面,铁道大队急需选出新任大队长。为此,大队政委按照鲁南农村老习俗,给大队长候选人每人背后放一只碗,队员们想选谁,就把手中的豆子放在那个人身后的碗里。通过“豆选”方式,身为候选人之一的刘金山以最高票当选。1942年5月,鲁南军区正式任命他为新任铁道大队大队长。

     

    小说《铁道游击队》封面

     

      随着抗日战争持续深入,铁道大队的队员们经受了更为严峻的考验。那年,驻临城的日军为了对付铁道队,专程从济南搬来特务头子高岗当救兵。这家伙是个中国通,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而且对中国的风土人情也了如指掌。他通过“拜把兄弟”“同盟结义”等手段,将临城附近的几十个伪乡保长笼络在一起,使铁道队的活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为重振“飞虎队”雄威,铁道队把矛头直指日军头目高岗,准备火力全开,一举歼灭之。但是,临城站戒备森严,怎么才能铲除他呢?为此,刘金山经过一番缜密策划,先后两次派人潜入敌区化装侦察,终于摸清了站内警卫及高岗的活动规律。随后,他把队伍分成4个战斗小组,有的装作工人,有的扮成伪军,大伙趁夜兵分多路潜入车站,一举端掉了日军两个外围警卫。紧接着,队员们乘胜追击,直扑高岗办公室。正在办公室里办公的高岗听见门外有异动,发觉情势不对,正要掏出手枪,便被刘金山“啪、啪”两枪“送”回了东洋老家,整个战斗持续不到10分钟就宣告结束!铁道队除击毙高岗外,还缴获步枪30余支、机枪2挺、手枪3支、子弹数千发,且无一人伤亡,我方大获全胜!

      由此,刘金山在游击队员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还被队员们称为“神枪手”。随后,他带领游击队员们开展了数次灵活多样的破袭战,并截获大量日军军火被服,以支援在山区作战的八路军主力部队。

      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的铁道游击队不仅英勇善战,把鬼子打得魂飞魄散,还智逼顽敌,以不足百人的队伍迫降日军正规部队1000余人,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军事史上罕见的传奇一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命令所有在华日军只向蒋介石部队投降,不得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缴械。朱德总司令连发七道命令,要求各根据地抗日军队向被我包围的日军发出最后通牒,限期投降,对拒不投降之敌坚决予以歼灭。

      据铁道大队侦察兵张书太回忆,在距离枣庄沙沟车站东北方向1里处的沙沟街上,驻扎着一个团的伪军,他们接受了蒋介石“维持地方治安”的命令,不肯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为迫使集结在沙沟车站的日军向铁道大队缴械,鲁南军区首先将这股伪军一举歼灭。而后,刘金山遵照军区指示,向日军铁甲车大队队长太田申明我军立场,并派代表与日军代表谈判交涉,终于使日军低头认罪,交出武器投降。

      那次受降仪式上,日军共缴出2门重炮、8挺重机枪、180多挺轻机枪、近2000支步枪、两麻袋手枪、40吨炮弹、两车皮子弹。铁道游击队用20多辆牛车,拉了两天,才把这些武器全部送到军区司令部。

      不费一枪一弹,铁道游击队就战胜了一支整建制日军,不可谓不传奇,而刘金山的英雄故事更是说不尽也道不完。

      

    英雄事迹流芳百世

      “这样的英雄事迹,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这个信念,一直藏在刘知侠的心中。他在介绍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创作经过时曾说:“日寇投降后,铁道大队第一次新年会餐,队员们把一桌最丰盛的酒菜摆在了牺牲战友的牌位前,大家眼里噙满了泪水。也就是在这次会餐中,为了悼念亡者,队友们提出了两个想法:一个是将来革命胜利后,希望在微山湖畔立一块铁道游击队的纪念碑;另一个是希望我把他们的斗争故事写成书。”

      十年磨一剑,小说《铁道游击队》于1954年元月正式出版后,很快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一版再版,仅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一家就印刷60余次,陆续发行400多万册。后来,小说又被改编为连环画、山东评书、交响音乐等,并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越等数种文字,成为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传奇经典。同时,由刘知侠亲自参与编剧创作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也摄制完成,并特邀当年的大队长刘金山担任军事顾问,影片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更是感染了无数观众,成为久唱不衰、流传至今的动听歌曲。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小说《铁道游击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991年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6周年,青岛市政协组织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刘知侠应邀出席。会上,正当他慷慨激昂回忆战争岁月时,不幸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享年73岁。闻此噩耗,许多喜爱其作品的人们悲痛不已,他的夫人刘真骅女士更是痛不欲生。几经崩溃,终于走出伤痛振作起来后,刘真骅决定继承丈夫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她用8年时间,将刘知侠留下的400多万字的作品,编辑成250万字的《知侠文集》五卷本,并根据刘知侠生前对她讲的创作构思,续写了其未完成的《战地日记》,又从夫妻俩共同写成的160万字的“两地书”中,选编出45万字的《黄昏雨》……

      而曾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的刘金山,晚年仍然心系桑梓,不忘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鲁南大地。1996年8月,刘金山病危,弥留之际,他仍不忘叮嘱家人,死后一定要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枣庄临山南麓铁道游击队纪念碑旁,让他永远陪伴那些曾经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兄弟们……

      巍巍青山埋忠骨,铮铮铜像慰英魂。如今,在茫茫黄海之滨、在浩浩微山湖畔,矗立着铁道游击队战士的青铜群雕和为其著书立传的刘知侠雕像,旁边,还有长眠在这里的大队长刘金山之墓。他们虽然默默无语,但那巍然屹立的英姿,似乎还在铁道线上冲杀,如同传说中的飞虎队一样,飞越时空,搅动风云,永远护卫着广袤而美丽的华夏大地……

      (责任编辑:王碧薇)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