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城南书院: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
    发表时间:2021-12-24 来源:学习时报
    王  帆
     

        城南书院,是伟人毛泽东母校湖南一师的前身,最初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读书治学故地。其坐落地长沙城南门外妙高峰,遥对岳麓,近临湘江,山聚水回,泉清木茂,钟灵毓秀,实属省垣名胜。由于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这里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湖湘学派发源地和湖湘文化传播地,并且在经久积淀中发荣滋长为湖南近现代人才成长的摇篮和我国近现代师范教育萌发的沃土。如今已然是辉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高地和开展红色教育的信仰高地。


      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城南书院由张浚、张栻父子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旧址宽阔,有基地园土26处,监院、讲堂、书房等六斋,并置“城南十景”。张浚是抗金名臣,曾题书“城南书院”匾额。张栻是湖湘学派代表人物,早年师从于湖湘学派泰斗胡宏,以学识超群而深得器重。他以倡导师说为己任,提出“造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的办学方针,坚持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为学之道,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对湖南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实事求是”牌匾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挂于城南、岳麓书院堂檐,内化为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学术品格。
      张栻在城南书院居家论道、著书立说、会友讲学前后共九个春秋。他的主要门人都曾在此求学,反映张栻理学思想的主要著作,如《洙泗言仁录》《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说》都在此完成。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所聘,张栻又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即任山长,城南、岳麓两书院“各藉先贤之声得以俱永”。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与张栻论学于城南、岳麓、石鼓书院,偕游南岳,史称“朱张会讲”,而一同在城南研习理学、唱和题诗就有月余。由于张栻的影响,再加上与朱熹聚讲题咏,城南书院几乎跟岳麓书院相伯仲,百余年“明贤讲学,风教蔚然,得人颇盛”,堪称“昔贤过化之地”,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个重镇。
      城南书院在元明两朝曾有中断,清代复兴。元代废为高峰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推官翟台在高峰寺下重建了5间学堂,万历六年(1578年)复废。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员易象乾等重建城南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与岳麓书院并列为省城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巡抚杨锡绂迁城南书院至天心阁下。道光二年(1822年),巡抚左辅重迁于妙高峰旧址,实行全省范围招生,名额和岳麓书院相同。道光皇帝御赐“丽泽风长”额,城南书院人文日盛,成为湖湘学子心向往之的理想学府。祁藻曾屡课斯地,著名山长有陈本钦、贺长龄、贺熙龄、余正焕、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等,皆一代名师。讲学大多汉宋并重,尤重经济之学,造就人才甚众,唐鉴、曾国藩、李元度、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王闿运、黄兴、陈天华、程潜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读。


      改办湖南一师成为“红色摇篮”
      1903年清政府批准设立湖南师范馆。同年11月,巡抚赵尔巽改城南书院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师范馆并入其中。1912年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易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城南书院到第一师范,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教育传统,是湖南乃至中国师范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创办早期,湖南一师曾以“湖南亚高学府”驰名,不但是湖南推行新式教育的中流砥柱,而且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大批革命与教育人才。
      起于风云激荡的湖南一师,发扬了城南书院培养“传道济民”经世人才的教育传统,砥砺了湖湘文化中开放进取、敢于创新的图强意识,契合了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发展趋向。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的一师人逐步接触、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些进步青年包括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谢觉哉、李达等。而且,湖南早期革命运动的核心组织——新民学会的成员主要出自一师。新民学会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湘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湖南的建党建团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这使湖南一师成为神圣的“红色摇篮”,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毛泽东在这里的峥嵘岁月
      1913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第四师范。次年春,湖南四师合并于湖南一师,他被编在第八班,直到1918年夏毕业。从一师毕业后不久,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去北京,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底至翌年夏,毛泽东第二次上北京,并去了上海等地,与李大钊、陈独秀有了很深交往,读到不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因而,毛泽东在1920年夏至1922年冬回湖南一师任附属小学主事和师范部国文教员期间,便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极大热情投身革命实践。他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应邀参加党的一大,成为党的缔造者之一。返湘后,他相继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建立中共湖南支部和湘区委员会,不久后辞去了一师的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学习工作长达八年之久,度过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激情年华,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愿望,实现了由青年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新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他1936年同斯诺说过:“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感慨道,“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并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
      伫立于第一师范眺望远方,从古代在此演绎了堪称中国学术盛事的“朱张会讲”,到一个世纪前以毛泽东等一师人为桢干成立新民学会的“建党先声”,彰显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及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道义担当。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基因,既是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缘何生生不息的有力注脚,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精神给养。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