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楷模
    闽宁模式:山海携手缚苍龙(中)
    发表时间:2020-09-03 来源:党建网

      24年来,福建与宁夏,用智慧、心血和决心,向贫穷发起挑战,创造了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模式”。2020年7月3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水滴石穿,“干沙滩”变“金沙滩”

      固原和周边的海原县等地一起,被称为 “西海固”。这里干旱少雨、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被视作中国贫困的代名词。

      闽宁协作的深情厚谊,就根植在1997年春天这片塞北腹地。

      当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进行考察,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习近平被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村——银川市永宁县闽宁村。

      很快,在福建援助资金的支持下,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了,第一批移民从西海固地区搬出,走向新家园。

      第一批福建援宁干部备受考验,在海拔高度2050米的隆德县,高原反应让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几乎每天都会流鼻血,喝了这里的水,他们会连续几天拉肚子。

      从最艰难的打井窖、改梯田开始,第二批援宁挂职干部马国林请来技术人员,在黄土沟奋战了80天,在海原县甘城乡打出一口400多米深的井。1997年,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带着6箱草种,到宁夏推广菌草种植技术。二十几年来,他频繁往返于福建、宁夏两地进行科技扶贫,不仅与宁夏贫困群众同住在窑洞里,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还天南海北地帮农民跑起菌菇销售。

      经过24年的接续奋斗,当年不到8000人的闽宁村已变为下辖6个行政村、常住居民超过6万人的闽宁镇。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村村覆盖,自来水、天然气、太阳能100%入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970元。

      (来源:《党建》杂志2020年第8期,福建省委宣传部供稿,作者:夏秋月 周善杰)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