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沈发德:三十五年练成天山深处“活地图”
    发表时间:2024-02-27 来源:法治日报

      戴好栽绒帽,背上小挎包,一人独自穿行在大山里检查铁路线路安全隐患,守护每一趟列车平安通过,这是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库尔勒公安处焉耆站派出所和静警务区民警沈发德的日常工作写照。

      从1989年9月,24岁的沈发德入职乌斯特警务区算起,崎岖的天山路,他已经走了35年。今年是他的最后一个春运,待冬天过去,年届六旬的他,就要与这个奉献了一辈子青春的地方告别。

      35年间,沈发德对于警务区管辖的163.345公里铁路沿线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都再熟悉不过,那些蜿蜒曲折盘旋在大山峡谷里的铁路线更像是烙印一般刻在老沈的心头。

      山路蜿蜒,盘山而行,这里山高路险交通闭塞,手机时不时地就断了信号,在山路上盘旋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第一个回访的牧民家。

      “前面路边的那个蒙古包就是雅合甫家,他家养着27峰骆驼,雅合甫前段时间住院了,现在是儿子牙力昆在喂养骆驼。”沈发德对《法治日报》记者说。铁路附近牧民谁家有多少牛羊,距离铁路多远,具体的公里数是多少,哪一家是什么情况,他都如数家珍。

      隆冬的清晨,山中寒风凛冽,将警车停靠在安全地带后,沈发德沿着线路边狭窄的步道攀爬上山,穿行在熟悉的山间小路,左查右看,留意铁路线路周围的情况,查看防护网有没有破损,防畜网边上有没有放牧的牛羊……碰到松动的栏杆,他蹲下徒手修理,攀爬近50度的陡坡有些吃力,手脚并用爬上去,拍完衣服上的土,继续向前巡逻。

      海拔从低到高,驱车到达乌斯特车站已是3470米,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沈发德对铁路设施逐一认真检查。

      看着一排排早已破败的平房,不禁勾起了沈发德刚从警时的回忆。

      乌斯特车站海拔高、地势险、气温低,一眼望去四周荒无人烟,只有高山草场。

      沈发德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这里的情形:当年,他和同样年轻的小伙子们挤在平房的大通铺上,冬天室内温度都在零下,呼吸带着哈气。每天他至少走3万步巡查线路安全,两年磨破了9双鞋。

      谁也想不到,他在这大山里一待,就是35年。

      2014年,随着南疆铁路吐库二线通车,铁路改线,乌斯特车站停用,沈发德也被调到山下的焉耆站派出所和静警务区,工作区段仍然在和静至乌斯特间的大山里。

      “车站虽然停用了,但是要时不时来看看,防止不法分子偷盗铁路设施。”“部分区段线路还在使用,要是检查不到位,发生问题可不得了。”沈发德解释。

      在大山里的35年间,163.345公里的铁路线路沈发德巡查了近7000遍,步巡里数达114万多公里。当地的村民都说,“他是这里的‘活地图’”。

      要想成为“活地图”,首先心中要有张地图。

      简单的线条,密集排列的小字,规律标注的线路公里数……一份由4张A4纸拼贴而成的手绘“线路治安地图”,就这样承载着和静警务区铁路沿线辖区的每一户牧民的民情、每一个无人看守道口、每一个施工队甚至每一处涵洞、每一段需要重点关注区段。

      刚到警务区时,工作很难开展,发生多起牛羊上铁路线路逼停火车事件。常常刚宣传完,转过头,牛羊又跑到铁路边上……

      这种状况令沈发德感到“不安”。“毕竟辖区线路大部分没有防护网,呈开放状态,很容易发生牛羊侵占铁路线路情况,靠我一个人一双脚两只眼很难照管到位。”沈发德解释,“只有依靠在线路附近的牧民,才能护好铁路治安。”于是,他打定主意,要和牧民们交朋友。

      线路治安地图,也就从这时起笔。

      为了开展铁路安全法治宣传教育,沈发德拿着大喇叭在村民聚集地、铁路道口旁一遍遍喊,还亲手绘制简单易懂的宣传连环画,复印后一张张贴到村口,贴在蒙古包上。

      在民风淳朴的山区,“笨方法”却往往能借来“巧劲儿”。

      35年来,沈发德共协助1500万头大型牲畜转场,开展17000余场爱路护路宣传,发放130余万份安全宣传资料,签订16800余份《铁路安全协议》。

      工作之余,沈发德就到村里和村民聊聊家常。他对记者说:“和牧民相处,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在沟通的同时开展铁路安全宣传教育。”听闻有不方便下山采买补给的牧民,他会主动帮忙带一些蔬菜,送患急症的村民去卫生所……渐渐地,他成了牧民的贴心人,牧民发现危及铁路安全的情况总会第一时间报告给老沈。

      说话间,沈发德接到电话,胡斯台区段有人放羊还不听“义务护路员”才次克的劝解,双方吵起来了。

      赶到现场,他发现是山那边阿拉沟村58岁的老太太银花带着儿子在铁路边放羊。由于最近连续大雪,山那边海拔高,草场被雪盖得严严实实,家里马上又要接生羊羔,银花想把夏季青储的好草料留给母羊,就赶着羊翻过几座大山来到胡斯台放牧。

      “铁路边草多,羊不吃草吃什么呢?”银花委屈地说。

      “法律有明确规定,禁止在铁路线路两侧20米内或者铁路防护林地内放牧……”沈发德先向银花普法,讲明利害,随后又宽慰银花:“你的困难我也理解,我现在帮你解决。”边说边打起电话,几个电话后,青储草料联系上了,银花母子也主动向才次克承认了错误。

      “正是百姓支持我、理解我,我才能守护好来来往往的列车,才对得起肩负的责任。”沈发德笑着说。

      在大山里的35年间,沈发德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荣获全国铁路公安机关优秀线路民警、“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称号,摞起的荣誉证书有1米多高,还去北京参加过表彰大会。

      从年轻小伙到花甲之年,老沈将一辈子奉献给了铁路公安事业,也见证了铁路的改革和发展,他就像守护着的这座大山,表面荒凉沉寂,但内心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法治日报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武陇慧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