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好书
    魏巍与《谁是最可爱的人》
    发表时间:2024-04-10 来源:北京日报

      如今,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的河南福寿园内,耸立着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念像。他身着戎装,昂首挺立,微笑着目视前方;身旁的石碑镌刻着《人民日报》发表《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的版式,鎏金的文章选段熠熠生辉。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魏巍曾3次赴朝,历时一年半,经历了我军入朝初期极为艰苦的运动战和后来的阵地防御战以及停战以后等几个阶段。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还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发展和胜利全过程的长篇巨著《东方》。

      那么,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问世的前前后后,魏巍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十几首街头诗

      “子弹,到今天,还包在我的血肉里呀!我要带着它,到鸭绿江那岸去。”

      魏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一个贫民家庭。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毕业后,魏巍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任宣传干事,不久调到军区独立第1师1团1营任教育干事。1950年2月,魏巍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担任宣传科科长。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立即出兵干涉。9月15日,美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攻占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进入朝鲜后的第一仗,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抗美援朝战争一打响,魏巍心潮澎湃,赴朝作战的愿望极为强烈,他摩拳擦掌,一个月来,创作了十几首街头诗,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些诗作短小精悍、明快凝练、通俗易懂、情感饱满、鼓舞性极强,对启发民众、让人民认清敌人的面目、激起人民对敌人的仇恨、鼓动人民敢于战斗、激发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等起到了宣传作用。在《蝗虫》中,他把美帝国主义比喻成蝗虫:“又在一块谷地里落下”“咀嚼着,跳着”“还不断把自己歌颂:‘你看我们多么神圣,我们是上帝那儿派来的神虫。’”他提醒人民“当成吨的烧夷弹,在朝鲜,飞腾起无边大火的时候,同志们,不要忘记——朝鲜人和你蹲在一个战壕里,吃苦菜的那些日子”(《不要忘》)。他告诫年轻人“你,听到了炮声吗?青年人!不要光知道幸福,不知道仇恨”(《你》)。他鼓励人们“去!把美国鬼子,狠狠地打死吧”(《去》),“瞄准!那些从华尔街来的,下流无耻的流氓们。看,他们正把火举向房檐,刀上滴滴落着我们邻人的血……”(《瞄准》)。在诗中他表明了自己赴朝的决心,“子弹,到今天,还包在我的血肉里呀!我要带着它,到鸭绿江那岸去”(《今天》)。

     

      深入战俘营

      “我同德军、日军都作过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如此勇敢的精神,有如此熟练的夜战技巧,简直是天生的打仗专家!”

      1950年12月中旬,魏巍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上级派他和新华通讯社的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前往朝鲜调查美军战俘情况,以便开展对敌政治斗争。与魏巍同行的还有新华社对外部外文改稿专家、英国共产党伦敦区的书记夏庇若和新华社的处长陈龙。他们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来到了志愿军总部,政治部主任杜平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向他们简要介绍了志愿军参战情况,派了一辆车送他们前往碧潼战俘营。

      碧潼战俘营全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碧潼郡位于平安北道,靠近中朝边界,是一个小岛,东、西、南三面环水,只有北面是陆地。战俘营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和人道主义精神,依照《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对战俘实行军事管理。魏巍发现这里完全不像是关战俘的地方,营区周围没有设置铁丝网,战俘住的都是整洁的民房,收容了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菲律宾等13个国家的战俘。战俘按国籍和官、兵分别编队,按照相当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供给标准,发给生活用品和主副食品,并尽可能照顾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改善其物质生活;设置医疗机构,医治伤病;尊重个人信仰,允许进行宗教活动;设有图书馆,购置外文书籍供战俘阅读。通过组织阅读书报,收听广播,放映电影,举办读书会、座谈会,邀请著名人士和外国记者讲演等活动,帮助战俘认识朝鲜战争的性质,唤起良知,反省侵略罪行。在战俘中队(每队200余人)建立俱乐部,由战俘选举俱乐部委员,管理本队伙食,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有些战俘在给家属亲友的书信中,称赞中国人民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

      魏巍三人接触了许多美国士兵和军官,同他们进行了个别谈话。魏巍问道:“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侵略朝鲜?”美军战俘说他们是执行联合国的警察行动,为了防御共产主义的威胁。魏巍又问道:“你知不知道美国距离朝鲜有多远?”美军战俘回答说:“大概有5000公里。”魏巍反问道:“5000公里以外的朝鲜怎么会威胁到你们美国呢?”美军战俘答不上来了,感到非常茫然。这些俘虏中不少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官兵,多数表现出厌战情绪,不理解也不愿意参加这次战争。这些人只想早日服役期满,回国与家人团聚,有些战俘向世界各地的和平反战组织发出呼吁书,要求美国停止侵略朝鲜的战争;有的给新闻机构和报刊撰文,寄发照片、广播录音,揭露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罪行,表示拥护中朝两国政府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但也有的军官持顽固态度,有一次会议正在进行,一个美国俘虏竟然当众耍赖,发泄不满和抗议。尽管战俘们思想各异,但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遇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最难对付的军队。有的说:“觉得贵军的武器虽然差一些,但是作战素质真是好极了。我同德军、日军都作过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如此勇敢的精神,有如此熟练的夜战技巧,简直是天生的打仗专家!”

     

      汉江南的日日夜夜

      夏庇若上前一看,前方是美军阵地!三人顿时目瞪口呆:竟差点自投罗网。

      魏巍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给总政写了一份报告。原本,他们一行三人至此就完成任务可以回国了,但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前沿阵地去看看。于是他们又顶着严寒风雪,冒着敌机、敌炮的轰炸,取道照川、顺川、平壤等地一直南下,奔赴前线。美军有强大的空中优势,他们狂轰滥炸,路被炸得坑洼不平。白天敌机没完没了地倾泻炸弹,三人乘坐的吉普车昼伏夜行,又不能开车灯,只能沿着漆黑的山路艰难前行。

      魏巍一路上所见到的是白雪掩盖不住的焦土,公路两旁房屋或是残垣断壁、弹痕累累,或是一片灰烬。他们在附近的山沟里找到了一户老乡家歇脚。这个“家”是他们在山坡上挖的几个坑,用树枝和稻草搭成的窝棚。魏巍在这里见到了一个年仅13岁、沉郁而坚强的朝鲜男孩。他对魏巍说,学校和家都被炸毁了,他第一次看到30多具尸体倒在他的周围。男孩眼里冒着火光狠狠地说,他决心参加人民军。在顺川的金谷里,魏巍住在一位70岁的阿妈妮家中,她的儿子被敌人活活打死,她和儿媳妇守着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这位老妈妈用干枯的两只手紧紧地攥住魏巍的手,声泪俱下地说:“孩子们!孩子们呀,你们快抓住杀我儿子的凶手吧,你们把他们打死、撕碎吧!”在平壤,魏巍遇到一位朝鲜新闻记者,在战火中与妻儿失散,至今音信杳然。

      魏巍几人到达汉江时,大桥已被炸得不见踪影,只能在江面浮冰上通过,此时冰面上还有裂缝。在魏巍他们的鼓励下,驾车的战士不顾一切地开足马力猛冲过去。吉普车摸着黑走了好远,竟没有看到我军的防空哨,他们心中不禁疑惑,四处张望时发现有一个英文路标,夏庇若上前一看,前方是美军阵地!三人顿时目瞪口呆:竟差点自投罗网。三人立即往回走,终于在汉江南岸找到了志愿军的一个师指挥所,在这里他们了解了前线战斗情况。之后,夏庇若等去了汉城,魏巍则坚持到前线部队。

      魏巍在前沿阵地采访了三个月,在汉江南的日日夜夜里,他耳闻目睹许多撼人心魄的事情,每一天都被感动着。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我们多少战士被这百倍于惊雷的爆炸声震聋。他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他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他看到那些师、团指挥员们,在敌机不断轰炸中,在指挥所里看地图,研究指挥作战,有时蜡烛被震得掉在地上,有时还不得不从着了火的房屋转移到别处。魏巍曾无数次地问过自己,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么英勇,硬是不怕死呢!那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怎样产生的呢?他带着这个问题随军行动,在行军休息时,在战斗间隙中,抓住时机访谈。他观察、接触、了解了许多同志,有立功受奖的英雄,也有普普通通的战士。在战地采访都是冒着敌人飞机大炮的袭击,抢时间进行的。如采访英雄马玉祥和采访二次战役中最为壮烈的松骨峰阻击战参战部队的营长和通讯员时,都是在阵地前沿的山坡上谈话,而且几次才谈完。这位营长含着热泪向魏巍讲述松骨峰战斗的惨烈悲壮:“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

      松骨峰位于龙源里的东北方向,主峰标高288.7米,从山顶往东延伸约100米就是公路,是军隅里通往平壤公路的咽喉,与三所里、龙源里形成鼎足之势。1950年11月7日,第二次战役打响之后,第38军112师335团接到坚守松骨峰、阻击南逃美军的任务。335团在漆黑的夜晚冲破美军的炮火封锁,在书堂站一带展开。11月29日19时30分,1营3连由新兴洞出发,急进50余公里,30日拂晓进至松骨岭东侧,恰逢美军汽车纵队正由北向南疾驶。第3连迅速抢占公路两旁要点。美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多次向3连阵地冲锋。战士们用火箭筒、炸药包炸毁敌人的坦克和汽车,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13时,攻击松骨峰阵地的美军开始了第五次冲锋。随着美军的冲锋一次次被打退,美军投入冲锋的兵力也越来越多,而在松骨峰阵地上坚守的3连能战斗的人却越来越少。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这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3连官兵以百人之力,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阻敌数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为主力部队围歼敌人、夺取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该连“攻守兼备”锦旗一面,记集体特等功,第38军授予该连“英雄部队”称号。

     

      《人民日报》头版刊发

      “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

      1951年2月,魏巍回到了祖国,此时他已调到《解放军文艺》担任副主编。魏巍根据在朝鲜的见闻和感受,很快创作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11篇战地通讯。

      关于这篇通讯的构思主题和写作情况,魏巍后来回忆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坐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满心眼儿地高兴。这次我到朝鲜去,在志愿军里,使这种感情更加深了一层。我更加觉得战士们的可爱。”“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战士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把我完全感动了。”

      在写作中,魏巍从二十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几经推敲、删减,最后选定了三个最能表现本质的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情感,即对侵略者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以及他们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荣誉感,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三个事例集中体现了全体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揭示了本文要表现的主题。由于感受深刻,下笔时十分顺畅,一气呵成,一天多就完成了。稿子写好后,魏巍将它交给《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征求意见。宋看后激动地说:“马上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邓拓看了该文后十分激动地说:“好几年没有见到这样的好文章了。它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志愿军战士最崇高的奖赏。”于是他决定破例将该文放在《人民日报》头版社论的位置发表。

      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第一版隆重推出。

      魏巍在写《谁是做可爱的人》时,已是一位具有十多年创作经验和部队生活经历的作家,他以真挚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其雄厚的生活基础、文学功底与作家的敏锐感,抓住了这个伟大的主题,写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及高尚的情怀,说出了人民要说的话,喊出了人民的心声,拨动了人民的心弦,所以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广大读者内心的共鸣,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

      毛泽东主席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朱德总司令看了这篇文章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魏巍在《怀念一位伟大人物》一文中记述,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文代会上作报告,周总理并没有照着稿子念,而是讲得生动活泼,不时引起一阵阵的笑声和掌声。当时魏巍坐在前十几排的位子上,正听得入神,忽然周总理在讲话中提到了他,“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类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同时,我们的理想主义,应该是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我们的现实主义,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结合起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周总理讲到这里,停下来向台下问:“哪一位是魏巍同志?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魏巍听了这句话,心里怦怦直跳,有些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周总理看着魏巍问道:“你过去在哪里工作?”魏巍匆匆地回答了一句,便连忙坐下了,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周总理笑着点了点头,又继续讲话。魏巍说:“这是我一生得到的最崇高的鼓励,也是总理对文艺工作者热心关怀的一个例证。”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北京各大学纷纷邀请魏巍去作报告,《人民日报》编辑部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发表专门召开了座谈会,邓拓同志主持会议,他还在会上朗诵了文章的第一段,同时把魏巍介绍给大家,还请他谈谈究竟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魏巍的发言整理为《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附录收入1951年冬出版发行的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初版本中。由于该散文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一年之内便被再版。1958年又出了第三版,并被翻译成俄文,由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篇作品还被作为教材,长期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描写新时代、新人物的佳作,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又一座里程碑,发表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一直传颂不衰,激励鼓舞了几代人。(作者:郑学富)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