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爱我国防”资讯
    奏响国防教育课“协奏曲”
    发表时间:2024-03-28 来源:中国国防报

    郭国平

     

      “我想说,我们忘了很多知识,但不会忘记你们……”近日,短视频《那一年的春节,他们是在战斗中度过的》在朋友圈刷屏。短剧讲述了两名大学生“穿越”到抗美援朝战场,同两名志愿军战士展开一段跨时空对话。

      “敌人下一阶段的进攻,会把重点放在哪里?”“我们是啥时候把敌人打跑的?”视频中,面对志愿军战士的焦急询问,两名大学生面露难色。“你们不是大学生吗?学过的怎么会忘呢?”志愿军战士的追问让学生心生愧疚,也点出了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老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怎样?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国防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考试内容,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近年来,众多高校将国防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系统,计入学生学籍档案和成长档案,以此催生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

      课上了,试考了,学分拿到了,但国防教育这门课,真的入脑入心了吗?

      高校是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师的国防素养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教学质量。想要改变过去“教师有什么教什么、知道什么讲什么”的被动局面,建设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非常关键。教师不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创新授课内容,还应借力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等优化授课模式,加强对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等领域的教学,努力使每堂国防教育课落到实处、教有所成。

      当然,一堂成功的国防教育课,光靠教师唱“独角戏”远远不够。好的课堂教学,一个基本的要求是有教有学,教学相融。在国防教育这门课上,一个简单知识点背后可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一次绝处逢生的突围。受教育者首先要理解背后的意义,明白“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而学”,才有可能转变身份,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成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才能感同身受、思考交流,努力将国防历史、国家记忆转化为个体的深层次情感认同,走出“考完就忘”的怪圈。

      教育者乐教善教,受教育者乐学善学。当“独角戏”变成“协奏曲”,思想观点不断碰撞交锋,师生成为成长进步的共同体,高校国防教育课才能逐步走向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网站编辑:朱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